降水梯度带榆树叶功能性状的变异与性状间关联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我国东南至西北,是一条由降水驱动的梯度带,它跨越多个生物气候区,具有极其丰富的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承载着巨大、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叶功能性状作为植物性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桥梁,其性状特征直接影响植物的基本行为和功能,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降水梯度带上植物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联以及性状与环境因子间关系,有助于理解植物响应环境变化的形态、生理机制和生态适应策略。本文选取降水梯度带上10个能够代表植被地带性的研究样点,以10个样点共有种榆树(Ulmus pumila)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了榆树气孔性状指标(气孔密度、气孔大小、气孔面积分数)、胡泊尔值、比叶重、叶脉密度以及光合生理指标(最大气孔导度、最大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同时,收集并计算了各研究样点年均温、年均降水量、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干燥度指数、大气水汽压差、相对空气湿度。分析了降水梯度带上榆树叶功能性状特征的分布与变异规律,阐释了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性状间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降水梯度带上榆树叶功能性状变异巨大。从东南至西北,榆树气孔密度先降低后升高,气孔大小和气孔面积分数先升高后降低;叶水力性状(叶脉密度和胡泊尔值)与经济性状(比叶重)以及光合生理指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最大气孔导度)均从东南至西北递增。(2)榆树气孔性状主要与降水和与降水相关的干燥度指数相关,气孔密度随降水量的减少先减少后增加,气孔大与气孔面积分数先增大后减小。叶脉密度、比叶重以及胡泊尔值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显著减小(p<0.05)。最大净光合速率与最大气孔导度与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显著正相关(p<0.05),并且随着干燥度指数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3)叶脉密度与最大气孔导度的正相关关系使得榆树同时拥有高叶脉密度和最大气孔导度,增加了榆树的水气交换能力。水分利用效率与最大气孔导度、最大气孔导度与气孔面积分数的负相关性说明榆树最大气孔导度的解剖适应与气孔开放的适应是相互独立并且相反的。在干旱地区榆树最大气孔导度更高说明在干旱地区榆树采取的气孔性为是激进的,但高胡泊尔值、高叶脉密度以及高比叶重等保守的适应策略弥补了激进的气孔行为所带来的安全隐患。(4)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响应榆树叶功能性状的环境因子有差异。从湿润区到半湿润区,森林生态系统中限制榆树气孔性状与光合生理指标的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从半湿润区到干旱区,限制因子由光照变成了水分,因此榆树气孔性状与光合性状(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气孔导度)在降水梯度带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分段的。
其他文献
传统村落空间更新是当下乡村规划与设计的一个重要研究命题。东阳市李宅村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沉淀的传统村落,在其乡土空间进行演化的进程中,对其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核。本文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体系,对李宅村传统村落更新进行研讨分析,并以此探讨触媒理论在传统村落更新中的适用性。在研究体系上,本文通过对城市触媒理论的文献整理与概念梳理,又与乡村更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结合,从原
竹材极易霉变而失去使用价值,但现有竹材防霉仍以化学药剂为主,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本文开展了天然抗菌剂柠檬醛对竹材常见霉菌的抑菌机理、抑菌性能和竹材防霉处理效果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牛津杯法研究了浓度为3.125~75mg/m L的柠檬醛对竹材常见霉菌的抑菌性能,并进行了柠檬醛对竹材霉菌的抑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醛浓度为3.125~75mg/m L时对竹材霉菌
木兰属(Magnolia)植物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大多种(品种)在春季开花,鲜有两季开花。其中‘红元宝’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Hongyuanbao’)为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的芽变品种,花紫红色,形状若元宝,花期3月底4月初,同年6月有二次开花现象,且性状稳定,这是众多木兰属植物中少有的开花现象。‘红元宝’两次花芽分化在形态上并无明显差异
紫薇属(Lagerstroemia Linnaeus)隶属于千屈菜科(Lythraceae),主要分布于全球温带和热带地区。该属在全球约55种,原产于我国的有16种。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是夏季著名的观赏性植物,花期能够达到100 d,又被称为百日红因其花色艳丽、花期长,紫薇在园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研究以紫薇的两个品种‘粉晶’和‘翠盘堇薇’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利用荧光显微
西湖洞景根植于杭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是一个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文化景观。作为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西湖的兴衰变化,并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实现了天然洞穴从自然走向人文的转变。但是大多依附于景点存在,其影响力和重要性远不及其他风景资源,对西湖洞景的系统性研究甚少。本文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核心的城市近郊地区洞景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资料,对西湖洞景的形成进行分析。在自然形成方
感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开端,同时感觉统合能力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基础。鉴于感觉统合的重要性,本研究以感觉统合理论下的学龄前儿童家具为研究对象,旨在提出一套新的儿童家具设计理论,使儿童家具具备感觉统合训练的功能。首先从儿童的身心特征规律入手,围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等进行阐述。并从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前庭觉五个感觉器官的感知特点和感知形式
健康景观是一种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影响的景观形式,在当今社会具有推广意义;而芳香植物兼具观赏和保健功效,是常应用于健康景观的植物材料。本文选取香冠柏Cupressus macrocarpa‘Goldcrest’、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和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四种常见芳香植物,采用动态顶空
异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Isoprene)的合成与释放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异戊二烯的合成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在逆境条件下,异戊二烯合成释放及其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以美洲黑杨南林-3804(Populus deltoides,Nanlin 3804)为实验材料,对叶片施加氟草敏(norflurazon)(600μM)抑制类胡萝卜素合成和NaHSO3(4.5 m M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人类危害仅次于霍乱孤菌,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分布在海洋环境中。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是细菌通过产生自体诱导因子感知细胞密度的变化从而调节相关基因表达的一种调控机制,细菌利用群体感应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的需求。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由Lux I型自诱导物合成酶和LuxR型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