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造型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D电影向3D电影的跨越式发展,掀起了电影摄影造型和欣赏交互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3D电影打破了传统2D电影“二维”和“边框”的特征,实现了观众观影“纵深感”和“立体感”的三维空间体验,努力与真实做到零距离接触。观众有时会在某一瞬间时刻,将自己化身为文本人物,这与2D电影的异处就尤为明显,3D电影因此深入人心,使得观众与剧中演员的心理认同度变得更加默契。  在中国知网上按照篇名,键入“3D电影”和“影像”两个关键词,只能检索出4篇文章,如果按照全文来检索,虽然能检索出近两千篇文章,但是仔细看,依然绝大多数都在论述3D技术,而真正从3D影像和造型方面切入的不超过10篇。如果从2008年9月中影数字发展公司发行了第一部3D影片《地心历险记》算起,到现在已经五年时间,3D技术已经从少数派变成了普及技术,3D幕布从开始时的一百多块上升至现在的上万块,每年上映的影片数量也从最初的几部变成了现在的几十部,几近占每年上映电影数量的一半。相比较3D电影的火爆,相关的理论研究却付之阙如,尤其是对于3D电影的影像研究,从2D到3D的转变也影响了影像造型方面的变化,进而带来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探讨3D电影的立体空间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即3D电影的造型方法,这部分内容会引用到很多现有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例如,三度空间的表现方法,只是在3D的大背景下,在某种处理方式上会有所侧重,当然这里也有新内容的变化,3D电影里有其特有的造型方法,比如对于景别的使用,对于运动镜头的运用均和原来2D电影有很大不同,当然不管造型方式如何变化,归根结底,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满足观众视觉奇观化的审美心理,这也是本部分内容的最终落脚点和贯穿全文的文脉。并从3D电影造型转入著名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的“技术是人的延伸”的经典理论,得出:3D技术也是人的延伸,是人眼审美触角的延伸,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审美感知能力。结合已有的对于观众深层审美心理的三种学说:拉康的“镜像”理论、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和巴赞等提倡的“窗子”理论,深入探讨3D电影的发展到底给观众心理带来哪些影响。我们都知道这三种理论都是影视审美心理的三种重要理论,关于这三点,前人论述也比较成熟和完备了,但是,当面临新的3D技术时,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去探讨3D电影对观众审美心理影响,可以说本文也算是弥补了现有的空白。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电影场景是电影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随着影片故事的展开,围绕在影片角色周围,与角色发生关系的所有景物,包括角色所处的生活场所、陈
《白蛇传》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孟姜女》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先后经历口碑相传、书面记录、各种艺术形式传播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白
2004年9月20日,胡锦涛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各项要求,大力加强军队各级党组织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四种本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南壁《阿弥陀经变》壁画,构图满密、造型壮美、色彩淡雅,是典型的初唐绘画风格。据笔者在洞窟中实际测量,壁画高1.61米,宽2米,其东侧部分被用作过道穿洞时挖毁,挖
画像石虽为墓葬的艺术,却也曲折含蓄的表达了汉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态度,画像石的题材越来越广泛,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狩猎捕鱼,有历史故事的忠孝仁义,有反映神话的祥瑞奇兽,无不反映
常说“艺术源于生活”,每个画家创作的背后都积累了许多创作元素,其中画家个人写生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谈到创作我们往往就会提笔无从下手,不会创作(即瞎画),从而让我们感觉画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