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控制番茄青枯病的机理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lyiw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干式养殖模式生产的堆肥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堆肥混土处理(堆肥占土壤比例分别为0%,1%、5%、10%)和堆肥浸提液处理(堆肥与水的比例为1:1、1:3、1:10,以不加作对照)对番茄青枯病的控制效果,并从叶片保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土壤和植株养分等方面揭示对青枯病的抗性机理,为将来的堆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结果表明,不同堆肥处理均能降低番茄青枯病的病情指数,其中堆肥混土处理(10%)与浸提液处理(1:1)和(1:3)对番茄青枯病的抑制效果最好,在接菌后27 d分别比不加堆肥处理降低病情指数13.0%,69.4%和31.5%。随着堆肥施入量的增加及浸提液浓度的加大,对青枯病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 堆肥施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番茄叶片保护酶的活性,浓度较高的处理增加幅度较大,这与控病效果是一致的。混土处理以10%的效果最好,接菌后第3 d和第5 d对番茄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增加幅度分别达20.9%和11.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61.9%和267.0%,而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影响不大。浸提液处理则以1:1的增加幅度较大,在接菌后第5 d对POD、SOD、PAL的增加幅度分别为109.5%、185.1%和48.2%;1:3的次之,SOD和POD活性的增加幅度分别为55.1%和31.67%。 不同堆肥混土处理(10%、5%、1%)和浸提液处理(1:1)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且随堆肥施入量的增加,脲酶活性也相应增加。10%、1:1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其它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各个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大。 堆肥施用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研究表明,不同处理的平均每孔变化率(AWCD)值均小于对照,各种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有明显差异,不同堆肥处理的主成分值与对照截然相反。从不同碳源的代谢能力差异看:糖类和氨基酸类是影响不同处理间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 堆肥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有所不同。堆肥处理的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对照相比,10%、5%堆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显著增加,10%处理的碱解氮、C/N增加较大。堆肥浸提液处理1:1的土壤碱解氮、1:3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有所增加。堆肥不同处理对土壤pH的影响较大,结合不同堆肥处理的青枯病发病率,发现土壤pH值高的堆肥混土处理其发病率反而低。浸提液处理的pH值呈现降低趋势,土壤pH值越低的堆肥浸提液处理的青枯病发病率也越低,与堆肥混土处理刚好相反。其原因可能在于堆肥处理显著改变了适合青枯菌发病的土壤酸碱性环境。土壤脲酶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pH值成显著正相关,而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与番茄青枯病发病率呈显著的负相关。 总之,通过施入不同比例的堆肥及不同浓度的堆肥浸提液实验,发现施入浓度较高的10%、1:1、1:3处理能显著地降低番茄青枯病发病率,其抗病机理与提高叶片保护酶和土壤酶活性,增加速效钾含量、改变土壤pH值有关。
其他文献
通过以粗制木聚糖和葡萄糖为碳源的刚果红平板的初筛以及进一步的发酵实验,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了一株具有高产木聚糖酶能力的真菌,经过菌株菌落形态观察及28S rDNA测序鉴定为
该文主要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介质参数(吸收系数、增益系数和声于寿命)的变化对SBS能量反射率和脉冲压缩的影响.理论上,从受激布里渊散射过程的泵浦场、斯托克斯场和声
学位
该文工作即是围绕滤波器组设计理论以及在图像水印中的应用开展的,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近似线性相位通用参数滤波器的滤波器组优化设计方法,并将均匀子带
该课题结合某雷达型号,使用大功率PIN二级管实现了雷达收发开关的电路,研究了PIN二级管在高功率条件下使用时,其各项参数对系统的影响.该文根据PIN二极管的工作原理,结合PIN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光开关作为光纤通信技术的核心器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人们提出了各类实现光开关的方法,主要有机械式光开关、微机电(MEMS)光开关和波导
红云紫薇又名红叶乔木紫薇,是河南遂平名品花木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华明自主研发培育的彩叶新品种。该品种2011年3月通过河南省良种审定,2012年4月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有机相酶催化又称微水相酶催化或非水相催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传统酶学的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既具基础性又具应用性的研究领域。有机相酶催化具有许多在水相中不可替代的优势
低噪声放大器在任何微波接收系统中都处于前端位置,决定整机的接收灵敏度和噪声性能.高性能微波低噪声电路设计的关键在于深亚微米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的研制.该论文研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