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早古生代晚期构造—沉积格局转变及地质意义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沉积盆地的发育和消亡往往受区域动力学环境控制,其构造格局和沉积充填往往具有较好的响应和记录。早古生代晚期是华北克拉通海相盆地走向消亡的关键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经历了由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转化的过程,其构造格局-沉积充填对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发展演化、区域动力学背景和油气潜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为主线,结合野外露头剖面、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相关测试分析,重点关注和综合分析了盆地南部早古生代晚期构造格局变化和沉积充填过程、构造-沉积事件及剥蚀改造特点,并以同期凝灰岩夹层为纽带,厘定早古生代晚期构造-沉积环境转变的时限,初步探讨了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并结合盆地南部潜在烃源岩特征与隆凹构造格局,对该区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和认识:(1)基于对盆地南部下古生界大量野外露头、地震剖面及钻井等资料的分析,指出盆地南部于早古生代晚期(平凉期)构造格局和沉积充填出现了明显转变。由早、中期(寒武纪-早中奥陶世)广泛分布、厚度稳定的以浅水碳酸盐岩、碎屑岩为主的沉积,转变为晚期(平凉期)发育局限、向南地层厚度迅速增大,且以深水薄层页岩、硅质岩为主的沉积,同期正断层大量发育;构造格局经历了由大陆边缘坳陷、开阔台地向深水斜坡环境的转变。(2)综合分析,认为早古生代晚期(平凉期开始),盆地南部碎屑流、重力流和硅质岩等代表深水环境沉积的出现,同期凝灰岩夹层的大量发育,盆地西南部中央古隆起的快速隆升及同沉积正断层的出现;西南部上、下古生界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晚加里东时期的沉积间断和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等现象,是早古生代晚期盆地南部由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转化的构造-沉积响应。(3)通过对盆地南部早古生代晚期(平凉期)凝灰岩(斑脱岩)夹层岩石学、赋存层位、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认为稳定的较深水体环境是凝灰岩得以保存的关键,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凝灰岩源岩以中、酸性岩浆为主,形成于火山岛弧环境,发育时限主要集中于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449~453Ma);结合凝灰岩由南向北减薄的展布特点,认为早古生代晚期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构造-沉积体系的转变,与其南侧秦岭地区商丹洋盆的消减、闭合过程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4)有机碳及热演化史等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古生界寒武系暗色泥岩和奥陶系平凉组泥页岩为该区潜在的烃源岩层系;早古生代晚期盆地西南部中央古隆起的进一步发育及其东南、西南侧奥陶系深凹陷的出现,构成了良好的古隆起、古凹陷及区域不整合面配置结构,并保存至今,是该区早古生代潜在的油气勘探有利区。
其他文献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的石炭-二叠系发育多套烃源岩,其中有些煤层(0~2m)过薄的地区依然发现了低流量的天然气,说明其来源可来自除煤之外的其他烃源。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野外地质、钻井、录井等资料,利用油气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手段,总结并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的展布特征、岩石学特征、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生烃模拟实验对本地区煤和暗色泥岩的生烃强度
近年来,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越来越受到重视。鄂尔多斯南部早古生代处于海相沉积发育部位,早古生代地层发育、沉积厚度大,研究其构造演化和天然气保存条件对古老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观察、剖面测量及样品采集工作,对盆地南部构造特征、变形期次及演化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收集研究区大量相关资料,充分掌握研究区现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永进地区侏罗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建立研究区储层分类评价标准,旨在进一步为该区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在前期室内岩心观察和取样基础上,主要通过普通岩石薄片及铸体薄片观察分析,结合X衍射、扫描电镜及物性测试等实验,运用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从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进
鄂尔多斯盆地W油田长3储层属于低孔、特低渗-超低渗油藏,与常规储层相比,研究区储层孔渗较低、孔隙细小,孔喉结构致密,渗流特征较为复杂。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渗流机理认识不清、微观孔喉结构与流体动用程度关系不清,渗吸作用对于油藏采收率提高幅度以及启动压力梯度随渗透率变化规律认识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开展多种实验测试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及渗流特征系统进行研究,明确研究区储层渗流特征及其
甲烷化学链干气重整(CLDR)通过氧载体的循环能够将CH4定向转化为合成气,并同时活化温室气体CO2,是一种新型的合成气产生技术。CLDR关键是氧载体,铁基钙钛矿结构氧载体具有丰富的储量、良好的环境相容性和较高储氧能力,氧化铈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释氧和载氧能力。因此,本文将氧化铈与铁基钙钛矿型氧载体La0.6Sr0.4FeO3复合用于CLDR中制备合成气,结合XRD、H2-TPR和XPS等表
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储层基本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增储建产资源未落实,有利建产方向不明。本论文以地质学科理论与综合分析方法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认识,根据现有勘探开发动静态资料为基础,采用岩芯、薄片及压汞等测试分析手段,对研究区长6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预测筛选了有利产建区,科学指导安塞油田下一步的建产。取得以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研究区长6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其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可细分为叠置河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热潮,储层结构非均质性也成为热点问题。研究结构非均质性的形成机制会帮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地下夹层的成因及分布规律。为此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安沟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剖面勘察,构型界面识别与划分的基础上,通过铸体薄片鉴定、荧光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分析、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剖面中的成岩演化过程、原油充注期次、成岩矿物分布特征及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详细且完整地记录了区域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地质信息,进而针对该盆地内部沉积地层年代学的工作对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意义。前人主要通过磁性地层学的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周缘露头开展了大量地层年代学研究,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结果仍存在分歧。目前,柴达木盆地地层年代界限存在的模糊和争议,对明确盆地湖泊沉积充填与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全球气候变化
目前,伴随油气资源需求量日渐增加,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越来越得到业界的重视。但大多数低渗透油藏面临“注不进、采不出”的技术难题,这类问题在鄂尔多斯盆地某低渗透油田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油田整体产量提高。为了解决该难题,以提高低渗油藏的原油采收率,本论文根据该油藏区块的储层特性,通过分析合成一种新型适用于该区块的CQ-Ⅲ型纳米智能驱油剂,利用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室内驱油实验探索出该驱油
裂缝是低渗透储层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对油田注水开发也有较大的影响。准确预测储层裂缝,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其平面展布特征的客观认识以及分析影响储层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是影响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有效、高效注水开发的关键。樊学油区长6、长8油层组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表现出注水井吸水不均、油井见水后产量大幅下降、方向性水淹等问题,开展砂岩裂缝的识别与预测及其分布特征的系统性研究、明确研究区裂缝发育程度势在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