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藤酮损伤PC12细胞的机制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wumingshich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鱼藤酮致PC12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线粒体是动物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鱼藤酮,一种亲脂性杀虫剂,是线粒体复合物Ⅰ抑制剂,本部分实验通过检测鱼藤酮对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跨膜电位(用Ψm表示)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拟探讨鱼藤酮损害线粒体的可能机制。 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adyeno chromaffinoma,PC12)细胞株,设对照组1组,实验组4组,待细胞生长良好时,对照组换新鲜培养液,实验组加入鱼藤酮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1、1.0、2.0和3.0μmol/L,孵育24h,吸弃培养液,用1μmol/L DHR123荧光探针标记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鱼藤酮对体外培养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活性氧的影响,相同浓度鱼藤酉同干预24h,罗丹明123荧光探针标记后,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及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低、中、高浓度鱼藤酮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结果:0.1、1.0、2.0和3.0μmol/L不同浓度鱼藤酮诱导细胞产生ROS,其荧光强度值分别为:1.55±0.17、2.16±0.10、1.77±0.20和1.41±0.12,相同浓度鱼藤酮干预可损坏Ψm,其荧光强度分别为:93.86±10.12、119.43±7.09、102.71±9.36和83.14±10.70,分别与各自的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上实验组中以1.0μmol/L鱼藤酮作用最显著(P<0.01)。当鱼藤酮浓度大于1.0μmol/L时,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递减。电镜下观察到多数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异常,表现为:局部水肿、部分线粒体嵴排列紊乱,线粒体髓样变及空泡样变性等。 结论:鱼藤酮通过诱导线粒体产生大量ROS、破坏线粒体跨膜电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外伤致脾破裂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2010~2012年我院队外科收治的36例外伤致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采用手术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有
目的:回顾分析广州市越秀区近5年来兵检实验室检查情况,为今后兵检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防部征兵体检标准,使用广州军区配发专用试剂,对广州市越秀区市区应征青年进行(抗
目的:探讨分析双源CT低辐射剂量下冠状动脉成像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可疑冠心病患者共80例,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予以低辐射剂量双源C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地西泮在妊高征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20例妊高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硫酸镁组)、1组(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组)和2组(硫酸镁联合硝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了4种黄蜀葵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选用糖分离柱(CarboPacPA200,3×250 mm),以10 mmol.L-1NaOH溶液为流动相、Au为工作电极、Ag/AgCl为参比电极的脉冲
自然水体中蓝藻水华暴发日趋频繁,在50%75%的蓝藻水华水体中能够检测出微囊藻毒素(MCs)的存在,对水生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所以,本文以太湖蓝藻水华较严重的梅梁湾为研究区,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和研究工作,分析了2017年11月到2018年8月四季期间,湖湾水体中胞内外MCs、沉积物中MCs的时空分布特征,重点研究了蓝藻水华暴发期间(2018年5月2018年11月)表层水、上覆水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T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品素,在51年的职业生涯中,以智慧、才华与爱心培养过才旦卓玛、何纪光等一批歌唱家。她的声乐教学方法或许能给同在这一领域耕耘的人们以启示
报纸
目的:分析神经根封闭术联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以来收治的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
颞叶内侧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是成人常见的局灶性癫痫。75%左右的MTLE患者因对现有的抗癫痫药物不敏感而最终发展成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目前临床上常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