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的范围,临床典型表现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常伴有失眠、胸闷、气短、健忘等。冯玲主任医师秉持中医整体观,以益气养阴清热为切入点,辩证论治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在大数据时代,中医统计学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有必要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冯玲主任医师多年来治疗多快速性心律失常所积累的临床资料,对冯玲主任医师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以更好地继承其临床经验,并对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探讨。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冯玲主任医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并探析其辩证处方特色。方法:收集并筛选冯玲主任医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病例,录入“临床科研一体化系统(V2.1)”,利用SQL Server 2000工具对人口学资料、一般临床特点、证候、治法及方药数据进行转换、加载。一般资料采用Oracle 10 g数据库查询语言(SQL)工具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处方用药规律采用数据仓库平台中的复杂网络软件Liquorice系统进行挖掘分析。以处方为基础,处方中药物为节点,药物间配伍联系为边,边值表示药物配伍的频度,建立药物配伍网络。采用Liquorice系统实现的多尺度骨干(mutiscale backbone)网络分析方法抽取核心中药配伍网络,同时用点式互信息(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 PMI)方法计算药物的互信息值,分析药物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纳入研究的冯玲主任医师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例1513例进行挖掘分析,得出处方中药物的出现频次、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核心药物组合。本研究纳入病例1513例,其中初诊697例(46.07%),复诊816例(53.93%)。女性患者425例(60.98%),男性患者272例(39.02%),男女比例为1:1.56。年龄最小3岁,最大90岁,平均年龄59.30±12.61岁,年龄中位数为60。1513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311味,所有药物出现频次总和是22068次。根据药物四气属性统计:平性药70味,共计6161次,温性药74味,共计5544次,寒性药67味,共计4703次,微寒药41味,共计3301,凉性药16味,共计975次,微温药26味,共计861次,热性药6味,共计148次,大热药2味,共计126次,大寒药2味,共计108次。根据药物五味属性统计:甘味药143味,共计11669次,苦味药128味,共计8949次,辛味药111味,共计6598次,微苦味药17味,共计2106,酸味药24味,共计1906次,咸味药25味,共计1493次;涩味药24味,共计1018次,淡味药8味,共计873次,微辛味药3味,共计155次,微甘味药2味,共计93次。根据药物功效分类统计:最常用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气药15味,共计2396次,清热燥湿药9味,共计1801次,养心安神药7味,共计1758次,活血调经药7味,共计1263次,补阴药15味,共计960次,温化寒痰药7味,共计945次,清热凉血药4味,共计932次,清化热痰药14味,共计850次,发散风热药12味,共计842次,利水消肿药7味,共计838次。药物出现频次居前十位的分别是:丹参1034次(68.34%),苦参1018次(67.28%),太子参941次(62.19%),炒酸枣仁736次(48.65%),法半夏718次(47.46%),玄参665次(43.95%),生龙骨623次(41.18%),黄连577次(38.14%),薤白564次(37.28%),柏子仁465次(30.73%)。基于点式互信息法得出的常用药物组合有:苦参-太子参(-玄参、丹参、酸枣仁、法半夏、生龙骨),法半夏-薤白(-太子参、丹参、苦参、瓜蒌),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苦参、丹参、玄参),黄连-薤白(-瓜蒌、苦参),蝉蜕-麸炒僵蚕,麸炒薏苡仁-麸炒杏仁,醋五味子-麦冬,麸炒枳实-生白术,木香-檀香,茯苓-郁金(-枳实、姜厚朴、紫苏梗),葛根-川芎(-天麻、白芍)等。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核心方是:丹参、苦参、太子参、玄参、法半夏、瓜萎、黄连、薤白、生龙骨、炒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蝉蜕、麸炒僵蚕。结论:通过对冯玲主任医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分析,得出冯玲主任医师治疗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用药存在诸多共同点,辩证治疗时注重益气养阴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