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太医院官医,是指太医院所辖所有医员,包括两个范畴:一是医官,二是基层医役。医官指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大使、副使,其设置有额数限制;基层医员指医生、医士,其中医士又有食粮、冠带、支杂职俸、支品级俸医士之分,没有额数限制,数量庞大。明代太医院所需官医主要有地方推荐、医户选拔、捐纳入医、太监传奉四种入院方式。明初,主要采用地方推荐的方式来选拔官医;后继以世医制度,即在医户中选拔官医,这也是明代最为常见的官医选拔方式;明中后期,因政府财政紧缺而实行捐纳制度,官医亦可采用捐纳获得;而成化年间,更有不少人通过“太监传奉”之途进入太医院官医队伍,但此为成化年间特有之现象,非常态性制度存在。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衙门和全国最高的医政部门,太医院官医的核心职责是为皇帝为核心的皇室诸机构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肩负着为外廷大臣、重要机构以及军队提供医疗服务的重任。此外,太医院官医还承担着辨收药材、制作药物、应对重大疾疫、受命祭祀先医以及提供医学教育等职责。诸多职责中,为皇帝提供医疗保障是重中之重,体现了官医职责的不平衡性,而这一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太医院官医的待遇、选任、考迁、离职等问题。因地位和职责的不同,太医院官医的待遇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一是基层医员的待遇较低,与医官有较大差异;二是医官内又因受皇帝的青睐与否,体现在待遇上差距极大。受皇帝青睐的医官往往能享受到许多超格待遇,而普通医官则只能享受额定薪资。同样,太医院官医的选任与考迁亦常受圣意影响。皇帝所欣赏医官之迁转,不拘常例,取自上裁;而普通医官和医士、医生,则依制度规定而行,或考试,或考满、考察。显然,明代太医院官医的考迁呈现出奉旨迁转特例与制度性考核常态相结合的特征。太医院官医离职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普通医生医士,除老疾退役这种常规性渠道外,还有养亲丁忧、逃役、裁革冗医、行为不谨等离职形式。对医官而言,则有特赐致仕和考满致仕两种主要形式,并杂有因过失、裁革冗医、行为不谨等方式。而离职后的待遇,除少数受皇帝青睐医官外,大部分医生、医士、医官离职后几乎没有优待。太医院的特殊服务对象和特殊地位属性,决定了其与政治有着密切联系。明中后期,医政遭破坏,医官素养难以保证,屡屡造成医疗事故致损皇帝,直接影响了皇位更迭;有违常规的医官传升,严重破坏了考选制度;而不少医官的身份错位,则使其屡屡卷入政治斗争,在明中后期的政治演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严重影响了政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