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政策与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

被引量 : 26次 | 上传用户:wangkaidi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的发展及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变迁一直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以蒙古族地区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家体制、政策作为主要线索来描述和解读蒙古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问题。本文是基于十年前的一项研究而进行的追踪研究。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四个不同类型的蒙古族村落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文献资料与调查资料的衔接,形成这一地区社会变迁的完整图景;另一方面通过两次调查结果的纵向追踪和横向对比,着重展现这一地区十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过程与特征,并从国家体制政策变化的角度对社会变迁的过程进行解释。蒙古族地区的社会变迁是全方位的。变迁首先体现在生产方式上。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导致了蒙古族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上的变化。蒙古族地区的这种社会文化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如民族杂居格局、生产生活中的频繁交往以及民族通婚等。在具体社会变迁过程中,作为外部动因的国家体制政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和主要的推动力。蒙古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可以看成是内外动因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以国家——社会视角作为理论分析框架,依据调查材料,从国家力量与基层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理解蒙古族社会变迁的过程。通过对这些蒙古族村落社区的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内部发展动因的缺乏,国家体制政策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性要高于其他地区。同时由于民族地区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国家体制政策的适用性存在疑问。当前国家的一些政策在给这一地区的发展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国家在民族地区的政策应具有针对性。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论述了研究主题和研究假设,回顾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对调查区域和调查点的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论文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章以历史文献资料和村落史访谈资料为基础,结合各个时期的国家体制政策,对调查区域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历程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以两次调查的问卷资料为依据,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的对比分析展示了这一地区十年来人口、婚姻、家庭、生产、消费及日常生活的变迁。第四章侧重于访谈资料的分析,主要关注点是近期国家在农村土地政策、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客观影响以及居民对它的主观感受。第五章在前三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探讨,对国家体制政策在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中的重要性及蒙古族社会变迁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就国家体制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展望。从现实意义上来讲,本研究试图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这一地区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以追踪调查和对比研究的方式来展示其发展变迁的特征与前景,回应人们对蒙古族地区发展变迁问题的关注。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本研究试图以村落研究的模式来探求体制政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这样一个场景中探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与蒙古族社会发展变迁的相关理论进行对话。
其他文献
为减少船舶靠泊期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岸电技术应运而生。从岸电是什么、怎么用、具有什么作用以及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目前岸电使用还存在资金、技术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实验组,并入选30例健康
<正> 关于法的本质属性的讨论,近来大多数人都倾向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的观点。但是,如何理解法的阶级性?法的阶级性包含什么内容?等等,这些问题却存在比较大的分歧。我认为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并进而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这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华政策的直
<正>去年12月7日下午,"陈玲玉琵琶弹唱音乐会"新闻发布会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曲艺平喉唱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粤曲传承人陈玲玉定于1月8日在广州大剧院举
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了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对江西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江西高等教育发
近代以传教士为桥梁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发端的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也需要与外来先进文化进行交流。两大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