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生态安全评价——以榆林市北六县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sa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对于全球生态稳定、农牧业发展、气候调节、水源涵养以及生物多样性以及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地处我国农区与牧区过渡带的陕北农牧交错带的榆林地区,水热资源匮乏,土地利用条件不稳定,矿产资源种类和储量丰富,尤其是北边六县占据全市80%的土地资源和绝大部分矿产资源。为了维持榆林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无节制开采对该地区的生态乃至社会经济整个生存系统的安全造成威胁。
  本文选取该地区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2010年和2016年的草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选取了16个表征草地生态安全状况的相关指标,建立了榆林市北六县草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熵权组合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在ArcGIS软件中运用栅格计算器对100×100m的栅格单元进行计算,采用以往研究者对草地生态安全的等级划分规则和自然间断法划分规则相结合划分草地生态安全等级并对六县区草地资源进行安全等级确定,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区草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状态层权重占比较大,状态层指标对研究区的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影响较大,状态层的属性指标均来自自然属性,表明草地的生态安全受自然环境条件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变化。
  (2)从时间尺度上看,研究区整体草地生态安全从2010年到2016年呈下降态势,草地生态安全不安全等级以下区域面积增多,且到2016年综合指数标准差增大,表明2016年草地生态安全波动较大,稳定性较2010年降低;神木县和府谷县由于资源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水平较高,对于水利、环境等投资较高,所以从2010年到2016年草地生态安全状况呈现良性发展,稳定性也较好,生态安全等级提高,榆阳区、靖边县和定边县都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在于资源消耗过大,虽然环保投入加强但效果并不明显;横山县对草地利用开垦过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环境保护投入力度较差,所以两年的草地生态安全状况属于六县中最差区域。
  (3)从空间尺度上看,2010年,研究区安全等级东部高西部次之中部横山县最低,县域整体状况由高到底排名为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横山县。2016年,东部继续增高中西部等级降低,县域整体情况排名为府谷县>神木县>榆阳区>靖边县>横山县>定边县,仍需加大对排名较低地区的草地生态安全关注力度。
  对于评价结果,最重要的是提出合理的维护草地生态安全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从研究区草地生态安全的实际出发,提倡生态安全优先理论,构筑草地生态安全调控体系,各县区要严格把控各种生态红线,结合计算机技术和“3S”技术建立草地生态安全的监控体系、管理体系乃至法律保护体系进行系统的精准调控,使草地生态安全建设更加科技化、便捷化;要从社会各方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生态安全保护意识;同时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等,为草地生态安全保护提供强制性有力的保障;提出构筑草地生态安全分区,划分不同的区域结合不同的政策和技术来推进草地生态安全建设,从而与分区区域的自然状况、牧业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相适应。
其他文献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且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生产资料。但在现实中,种植农作物的农田却存在大量的重金属污染,这严重阻碍中国的粮食产量提升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对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复合污染修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文章通过野外盆栽试验,将Cd、Pb和As这些土壤典型重金属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不同的品种的柑橘(爱媛38号、大雅柑1号)利用联合修复技术一边生产、一边强化修复。分析高
河漫滩(floodplain)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漫滩植被对河漫滩养分循环、洪水衰减、河岸稳定、水净化、地下水补给和流量调节等起到重要作用,并通过耗散水体能量和改变水流方向,进而影响水体内植株对泥沙的捕获和运移作用。目前对于岸坡植被-近岸水流水动力学的影响了解有限,且在对岸坡植被水流研究中,多采用均匀布设,难以反映真实岸坡植被可能分布的状态;在植物选择上,多用木桩或PVC材料代替,忽略了植株本身的茎叶分布特征和枝叶形态及面积特征。
  基于此,利用野外调查获得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不同叶
油菜菌核病是由病原真菌核盘菌侵染引发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其危害极大且防治困难,是影响油菜生产的主要原因。硒是植物的有益微量元素,适量浓度的土壤硒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改善作物的品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害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植物病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期的研究表明:土壤硒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组成。
  油菜地土壤硒的存在能否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硒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改变能否影响到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相关问题尚不清楚。为揭示土壤硒-微生物
花岗岩类岩石遍布世界各地,并且它是构成大陆地壳的重要部分。在物理风化的影响下,岩石发生破碎后导致通气性、透水性的增加,这就为土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从我国中部到南部,花岗岩土层总体上呈逐渐增厚的趋势。这是由于在湿热条件下,花岗岩矿物组分的稳定性不同,导致其岩体风化速度快,风化体深厚疏松。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是崩岗发育的基础,崩岗对我国土壤侵蚀造成的影响巨大,研究崩岗发育与花岗岩岩土体特性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认识崩岗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区域地质构造的差异和岩石的不均一性等深刻影响花岗岩岩土体
丛枝菌根(AM)真菌对大多数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形成有重要作用。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土壤团聚性能差,水土流失严重,植物定植困难。如何提高黄土高原地区植物定植,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非常重要。本论文采用分室培养系统排除植物根系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研究了干旱胁迫条件下AM真菌对黄土高原石灰性粗骨土土壤团聚体形成及水稳性的影响。采用干筛、湿筛法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的粒级分布,采用能量超声分散技术评价了土壤团聚体的结合性能。取得的初步结论如下:
  1.干旱胁迫条件下,AM真菌都能与黄土高原地区抗干旱植物沙打旺形成
本文以赣南纽荷尔脐橙为试验材料,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主要研究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春肥不同比例对赣南脐橙果实产量、品质、新梢生长及养分利用的影响,并探讨新梢生长与黄龙病发病率的关系。提出适合赣南地区纽荷尔脐橙提产增质和控梢抑病的施肥技术。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相对于单施化肥,配施有机肥两年平均增产在10.88%-50.06%之间,果实两年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维生素C和含水率最高分别增加6.95%、7.74%、5.00%和0.98%。配施有机肥在后期能提高土壤和树体养分,增强土壤保肥能
随着我国肥料生产工艺的提高,高养分低杂质的蔬菜专用肥增加,导致肥料纯化现象严重,蔬菜地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失衡。同时,我国蔬菜产量增长迅速,种植面积和复种指数增加,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补充量少于蔬菜的携出量,导致我国蔬菜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阻碍了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平衡施肥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大蒜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蔬菜,目前关于微量元素尤其是硼钼配施对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测定湖北省蔬菜地各地区土壤养分来评价湖北省蔬菜地肥力水平;通过调查湖北省中微量元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品质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荔枝是岭南地区特色农产品,但不同品种、不同产地果品质量差异较大。加强荔枝果品品质研究对指导农业生产,推动荔枝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现实的科学意义。
  本研究以海南、湛江、茂名、广州、惠州、汕尾等主产区的荔枝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单果重、可食率、维生素C、还原糖和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等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荔枝品质与产地及品种的关系。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同位素质谱仪对荔枝的矿物元
农药是茶叶生产中防治病虫草害的关键,在改善茶叶质量和提高茶叶产量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大范围和大量的农药使用也会导致农药在茶叶中残留量超标和土壤、水体等环境的污染问题。本研究建立了简单、可靠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探究了农药在茶叶及茶园环境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归趋规律,为农药的科学使用和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依据。喹啉铜是农业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有机铜杀菌剂,在茶叶上还未登记使用,喹啉铜在茶叶上的残留相关研究未见报道;茶叶上常以吡虫啉作为杀虫剂,吡虫啉在茶叶上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本研究选择喹啉铜和吡虫啉作为目标农药
2015年全国农作物秸秆总产生量为10.4亿吨,其中可收集利用的秸秆量达到9亿吨,2016年仅烟台市秸秆资源蕴藏量就高达532万吨,然而大部分秸秆未得到合理利用,秸秆露天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且严重污染环境。秸秆资源化利用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循环农业实现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通过建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对秸秆成型燃料利用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分析秸秆成型燃料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来判断秸秆成型燃料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关键环节,衡量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经济效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