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贷规模的调整是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中介手段,信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企业通过信贷融资会有更充足的资金进行扩大生产,获取更多的利益,其他的企业发现有利可图时,也会开始更多的借贷融资行为,这都能够促使经济更快发展。在可控范围内的信贷行为,能够让经济在一种低通胀的情况下保持快速增长,但是随着对未来经济情况的良好预期,政府和央行对信贷扩张的控制容易被人们忽视,这使得存在于借贷行为之中的风险转嫁情况更为突出,企业违约的风险会更多的转嫁给金融机构,因此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据观察,在许多国家金融危机发生之前都有信贷不同程度的扩张,这说明信贷行为不当可能会使金融系统面临更大的风险。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思路、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的实证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金融稳定的定义,以及国际上一些对于影响金融稳定的原因的分析,并基于AG模型简单分析了信贷行为不当影响金融稳定的传导机制。第三部分笔者通过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56个国家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信贷行为与两种危机的主要形式:系统性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发生概率的内在关系,探求信贷变化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第四部分,运用我国国内2006年1月到2011年2月的月度数据:CPI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实际有效汇率、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股票指数以及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构建标准形式和基于贷款余额的两种中国金融状况指数(FCI),然后再考察这两种金融状况指数对未来通货膨胀压力的预测能力,并基于金融状况指数分析信贷行为如何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通过以上实证得到以下几点基本结论:一、信贷这种特有的融资方式会造成金融系统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企业通过贷款融资,经营的风险会从企业转嫁到金融系统之中。二、通过基于跨国数据的Probit分析,可以发现,信贷过度扩张会使一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大大增加,并且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无关。因此,各国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信贷扩张程度,当信贷扩张程度明显增大时,需要对金融系统密切关注以防危机的发生。三、通过对中国金融状况指数的测算,我们发现加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FCI可以更有效的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成为政府货币政策的参考工具。而标准形式的金融状况指数对于未来通胀压力的预测能力较差,这是因为信贷是我国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中介渠道。四、通过数据的统计性质可以证明,把贷款余额作为货币因素的金融状况指数对未来通货膨胀率具有预测能力,因此我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考虑到信贷行为作为最重要的渠道会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信贷行为不当可能会导致未来宏观经济面临更大通胀压力,并波及整个金融系统,造成金融系统的震荡,相反如果信贷行为得当,能够使经济更快更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