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成素与血小板可能关系的探索

来源 :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部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eo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是从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的培养基中分离纯化的生长因子,因其具有强有力的促血管新生能力而得名.它是一个由1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碱性蛋白,分子量约为14 kDa,属核糖核酸酶超家族,具有促血管生成必不可少的微弱核糖核酸酶活性(约比核糖核酸酶A低5到6个数量级)。正常人体循环血液中存在一定浓度的血管生成素,约为300-400 ng/ml;而在一些血管生成相关疾病患者的血液中,血管生成素浓度明显增高,甚至超过500ng/ml.目前,我们不了解血液中为什么需要存在如此高浓度的血管生成素,也不十分了解它在这些血管生成相关疾病进程的作用。 血小板作为血管中流动的血液的基本组分之一,在某些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可以活化,发生聚集、粘附和/或释放反应,不仅在止血、凝血和维持血管壁完整性等正常生理功能中起关键作用,而且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发现,血小板颗粒内含有bFGF、VEGF等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当血管损伤时,活化的血小板将这些调节因子释放到血液中,从而调节血管生成.有意思的是,在糖尿病、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和肿瘤等患者的血液中,血管生成素的浓度与血小板的活性都有所增高.因此,我们认为探索了解血小板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素以及血小板与血管生成素问的关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为此,在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运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的方法研究了血管生成素在血小板内的存在情况。将血液中的血小板分离、洗涤、裂解后,进行SDS-PAGE,然后把蛋白质转移到膜上,利用抗血管生成素的抗体检测到血小板中确实存在ANG。同时,本论文还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研究ANG在血小板中的定位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摄的图片表明,ANG广泛散布于血小板中,并且和假性血管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一种存储于α颗粒中的分子)在位置上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提示ANG可能存在于血小板的α颗粒中.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探索血管生成素与血小板在功能上的关系。首先,为明确ANG对血小板释放功能的影响,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膜表面表达P选择素(P-selectin)的血小板百分率,以评价ANG(500 ng/ml和2500 ng/ml)能否诱导血小板脱颗粒。结果显示ANG对于静息状态(rest)的血小板没有明显的促颗粒内容物释放的作用。其次,为探索ANG与其它血小板活化因素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膜表面结合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binding)的血小板百分率,以评价在ADP(10-6M)和凝血酶(Thrombin,0.04 U/ml)的激活作用下,ANG(2500 ng/ml)能否促进或抑制血小板聚集。结果表明,不论ANG与血小板孵育多少时间,不存在与ADP或Thrombin的协同或拮抗效应。另外,我们还利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的透光性,来直观地研究在ADP(10-6 M)或胶原(collagen,lμg/ml)的作用下,ANG(2500 ng/ml)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不论ANG与血小板孵育多少时间,不存在与协同或拮抗效应。最后,为探讨ANG与collagen对血小板粘附功能的影响,我们应用血小板流动小室模拟小动脉或中动脉狭窄时的血流(剪切力为1500s-1)观察在collagen(0.2μg/cm2和1μg/cm2)包被的玻片上,ANG(2500ng/ml)能否促进或抑制血小板粘附。结果显示这两种浓度的COllagen和ANG没有协同或拮抗血小板粘附的作用。 以上两部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血小板中存在一定量的血管生成素,但在本论文的实验设计和条件下,没有观察到血管生成素对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下一步的关键工作是探索明确血小板中存在的血管生成素的生理/病理意义。
其他文献
土壤有效碳是全球碳循环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测定的方法。采用Zou & Ruan(2005)最新提出的重复熏蒸——培养法(Squential fumigated—incubatio
由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感染而引起的结核病(Tuberculosis,TB)已为全球性传染病,呈逐年增高趋势,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人们称之为白色瘟疫,其主要原因之
目的: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是晚近发现的线粒体内膜上解偶联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广泛分布于啮齿类动物的多种器官、组织中。UCP2具有质子漏功能,使细胞氧化磷
末端炔对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加成反应是构建手性炔丙醇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产生的光学活性炔丙醇是很多天然产物,精细化学品及药物分子的重要合成砌块。近年来,末端炔对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被广泛研究,而末端炔对酮的不对称加成反应被首次报道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展较为缓慢,其困难在于酮的活化和立体化学控制性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在这两方面同时获得较好的结果,很多小组采取了各种手段,其中最主要的是寻找各种有效的手性
在高山地区和许多地区的低温季节里,植物的冷害是一个普遍的农业灾害。冷胁迫导致种子发芽率和活力下降,对种苗和植株的生长以及授粉都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将导致生物产量的降低。PEG引发能够提高种子的冷忍耐力,但是PEG引发的机制仍然未能得到明确的解答。为了对大豆种子冷害和PEG引发获得更好的理解,我们在生理生化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进行分析。生理生化研究结果表明,冷处理导致种子发芽率下降到5%,活
白叶枯病是由白叶枯病菌(Xanthomas oryzae pv. oryzae,Xoo)引起的细菌性病害,生产上,水稻因此病害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植物小RNA(small RNA,sRNA)是一类长度介于20 nt到24 nt之间的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胆固醇稳态变化情况及其对脑白质发育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引起该变化的可能机制。发生于围产期的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
内肽酶是细胞内一类十分重要的水解酶,在植物体内它也分布广泛,在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如在种子萌发,器官衰老以及各种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促进蛋白质的周
目的:优化设计CA-MA杂合肽基因,寻找合适的突变位点,利用PCR技术对CA-MA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并将天然型(CA-MA)与突变型(W16-CA-MA)分别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进行初步的纯化,为进一
目的:分离纯化一种由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ose sp.)的细菌发酵产生的具有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性质的蛋白酶(暂命名为聚阿拉伯糖内切酶)并对其进行性质鉴定。本课题选取能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