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翻译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y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郭沫若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现代文坛上,郭沫若可是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人。他既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史学家,在翻译领域,亦是成就非凡的翻译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郭沫若的翻译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至1949年建国之前的几十年内。在这几十年中,郭沫若可谓是一个非常多产的文学家及翻译家,可谓是译著等身。作为翻译家,郭沫若在现代文坛上的影响也十分大。他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当时读者众多。可惜的是,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郭沫若基本上停止了文学翻译活动。本文研究郭沫若的翻译,因为郭沫若研究“迄今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领域”(黄侯兴,1987:2)。并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关于他诗歌戏剧文艺思想的研究,很少有文章专门研究郭沫若的翻译。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中综述了郭沫若研究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各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意义的研究者及其研究方向。第二章是关于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综述。本章共分五个方面,即翻译作品的地位、对译者的要求、翻译作品的选择标准、翻译的作用和翻译法,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了郭沫若对于翻译作品和译者的高要求,以及他对于意译的执着追求。第三章叙述了郭沫若的翻译实践。郭沫若前期的翻译偏向于他所喜爱的文学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大致和他早期的创作风格相一致。后期的翻译注重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偏向于翻译能反映穷苦大众疾苦的作品。本章节对他的翻译作品作了大致的分类,对每个类别中的代表作作详细的分析,阐述了这些作品对于郭沫若文艺、政治思想以及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是郭沫若和鲁迅的翻译比较。本章节分析了两者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同之处。由于两人在上述领域采取了相反的观点,他们之间的争论,尤其是关于翻译法的争论,对于中国现代的翻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在结论部分,本文总结了郭沫若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上的作用和地位以及郭沫若翻译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其他文献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但目前存在社会对旅游专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导致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毕业生非专业就业比率偏高等问题
长久以来,翻译实践一直为翻译研究界和翻译工作者所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由此出现的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作为近年来日益受到
疫情期间,首环基地结合自身定位和研究专长,积极响应和落实学校的通知和号召,申请了多项研究课题,撰写了多篇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建议,为北京做好疫情防控和后续各项工作提
<正>"尚德立警、务本化人",走进甘肃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随处可见这句饱含神圣职业特点的所训,它凝聚了新一届所党委倡导以文"化"人、强队伍、重实效、抓实干的理念,彰显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发病急速,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新中国建国初期河南省的私立学校占比例较小,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民办教育才成为河南教育的补充部分,这也是河南省民办教育的萌芽和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黄河科技学院
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是癌症患者在各种有害因素刺激下产生的疼痛,令患者十分痛苦,影响有效抗癌计划的顺利进行.由于疼痛的加剧和强烈刺激,直接影响患者的食欲、睡眠、心理
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核心问题,采用以涉农产业行业需求为主导,以多学科融合知识为依托,以创新性研究为带动,以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的“四位一体”研究框架,
周围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严重者可发生肢体坏疽,形成诸多后遗症,甚至造成终身残疾.在祖国医学中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的各种周围血管病病名,但对周围血管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被许多高校广泛使用,构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高等教育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当下,MOOC不应例外,也应引入课程思政元素。MOOC课堂特点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