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生颗石藻(living coccolithophores或living coccolithophorid)是一类在全球海洋中广泛分布的海洋微型浮游植物,它们在海洋浮游植物功能群落中是一类极其重要的钙化生物类群,也是海洋中生源无机碳的重要来源,并且在海洋的碳循环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今生颗石藻由于快速增殖而发生水华的过程中能够释放大量的具有挥发性的二甲基硫(DMS)和丙烯酸(acrylic acid),它们是影响气候变化,特别是引起区域性环境效应(温室效应)的关键性物质。因此,对于中国近海的今生颗石藻群落分布和生态学的调查研究将对中国海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2009年对中国黄东海海域夏季(7月20日至9月1日)与冬季(12月23日至2月5日)的两个季度月的今生颗石藻群落与分布进行的调查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今生颗石藻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今生颗石藻的水柱积分丰度分布等,力求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我国黄东海海域今生颗石藻的群落特征与地理分布情况。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2009年夏季,中国黄东海海域调查区共发现21种今生颗石藻,其优势物种分别为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和深水花球藻(Florisphaera profunda)。在此次调查中,计算出的今生颗石藻细胞丰度在0.23-17.62×103cells/L之间,平均值为2.84×103 cells/L。整个调查区内的大部分站位均是赫氏艾密里藻(E. huxleyi)和大洋桥石藻(G oceanica)占有较高的相对细胞丰度,其丰度值分别达到了36.77%和32.90%。这两种藻的分布基本上刻画了整个夏季黄东海海域今生颗石藻群落的分布情况,它们多分布于35m和50 m的水层中,而且集中在调查区的北部和南部。与赫氏艾密里藻(E. huxleyi)和大洋桥石藻(G. oceanica)的分布不同,深水花球藻(F. profunda)多分布于50 m以深至200 m的水层中,特别是在调查区西北部和东南部海域50~75 m的水层中分布较多。纤细伞球藻(U. tenuis)则多集中在调查区北部海域的25 m水层中。夏季调查区今生颗石藻水柱积分丰度在1.02×104~1.08×106 cells/m2之间,平均值为1.97×105cells/m2,高值区出现在调查区的南部。2009年冬季,中国黄东海海域调查区共发现20种今生颗石藻,其优势物种分别为赫氏艾密里藻(E. huxleyi)、大洋桥石藻(G. oceanica)、深水花球藻(F.profunda)和纤细伞球藻(U. tenuis)。在此次调查中,计算出的今生颗石藻的细胞丰度在0.12-35.35×103cells/L之间,平均值为3.84×103cells/L。同夏季相比,赫氏艾密里藻(E. huxleyi)所占的的相对细胞丰度值更高,为42.97%,而大洋桥石藻(G oceanica)所占的比例与夏季基本一致,为32.06%,深水花球藻(Fprofunda)的细胞丰度超过纤细伞球藻(U. tenuis)而位列第三。冬季调查区的赫氏艾密里藻(E. huxleyi)和大洋桥石藻(G oceanica)的细胞丰度分布依然占有绝对优势,它们较多的分布于50 m至75 m的水层中。而深水花球藻(F. profunda)则多分布于50 m至以深的水层中。冬季调查区今生颗石藻水柱积分丰度值在7.82×103-19.12×105 cells/m2之间,平均值为2.39×105 cells/m2,高值区出现在调查区的中部和东部。本文分别从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对我国黄东海海域今生颗石藻的群落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对调查海域内的上层水体(0~200 m)中今生颗石藻的细胞丰度、优势种、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水柱积分丰度分布及其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研究,丰富了我国近海海域对于今生颗石藻生态群落分布方面的研究,同时,也为中国海的碳循环、碳通量以及相关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