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采用头影测量的方法,分别比较不同(牙合)期的高角型骨性Ⅲ类患者与高角型骨性Ⅰ类患者的颏部形态,以研究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不同(牙合)期的颏部形态的具体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从2009年至2015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中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替牙期组(7-10岁)、年轻恒牙期组(11-14岁)、成熟恒牙期组(18岁及以上),每组内再分为Ⅰ类(牙合)组和Ⅲ类(牙合)组,共计6个小组(各小组的平均年龄为:替牙期Ⅰ类(牙合)组8.99岁,替牙期Ⅲ类(牙合)组8.74岁;年轻恒牙期Ⅰ类(牙合)组12.17岁,年轻恒牙期Ⅲ类(牙合)组12.30岁;成熟恒牙期Ⅰ类(牙合)组24.61岁,成熟恒牙期Ⅲ类(牙合)组21.86岁),每个小组20例研究对象,男女各半。每个研究对象均拍摄最大牙尖交错位的X线头颅侧位片,运用Win Ceph8.06软件对所有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通过确定蝶鞍中心点、鼻根点、耳点、眶点、前鼻棘点、上齿槽座点、下齿槽座点、下齿槽缘点、颏前点、颏下点、颏顶点、下颌角点、下唇缘点、颏唇沟点、软组织颏前点、下切牙切缘点、下切牙根尖点等标志点,确定相应的测量项目:FH-MP角、SN-MP角、Y轴角、前下面高、前面高、前下面高与前面高之比、后面高与前面高之比、SNA角、SNB角、ANB角、颏高度、颏厚度、颏厚度与颏高度之比、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与颏厚度之比、颏前厚度、颏后厚度、颏前厚度与颏后厚度之比、颏角、颏凹陷、颏曲度、颏突度、颏后突度、颏唇沟深度、颏部软组织厚度、L1-NB角、L1-NB距、L1-MP角。运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对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1)对替牙期组、年轻恒牙期组、成熟恒牙期组分别进行两因素的析因分析(考虑不同错(牙合)类型分组为一个因素,性别为另一个因素),分析性别因素对颏部发育的影响。2)分别比较替牙期组、年轻恒牙期组、成熟恒牙期组的Ⅰ类(牙合)组与Ⅲ类(牙合)组,如果满足正态分布,则进行成组t检验;如果不满足正态分布,则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1替牙期组的各项测量项目均未显示出性别差异。年轻恒牙期组和成熟恒牙期组的颏高度、颏突度均存在性别差异(P<0.05),无论是在Ⅰ类(牙合)还是在Ⅲ类(牙合)中均为男性大于女性。2对替牙期组Ⅰ类与Ⅲ类进行比较,成组t检验结果显示:骨性Ⅲ类组的颏高度和颏突度均大于骨性Ⅰ类组,差值分别为0.16 mm、0.21 mm(P<0.05);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骨性Ⅲ类组的ANB角、颏唇沟深度小于骨性Ⅰ类组(P<0.05)。3对年轻恒牙期组Ⅰ类与Ⅲ类进行比较,成组t检验结果显示:骨性Ⅲ类组的SNB角、颏高度均大于骨性Ⅰ类组,差值分别为4.38°、0.90 mm,而颏角和L1-MP角小于骨性Ⅰ类组,差值为2.25°与3.72°(P<0.05);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骨性Ⅲ类组的颏突度大于骨性Ⅰ类组,而ANB角、颏凹陷、颏曲度与颏唇沟深度均小于骨性Ⅰ类组(P<0.05)。4对成熟恒牙期组Ⅰ类与Ⅲ类进行比较,成组t检验结果显示:骨性Ⅲ类组的SNB角、颏高度均大于骨性Ⅰ类组,差值分别为6.54°、1.76 mm,而颏凹陷、颏曲度、L1-NB距均小于骨性Ⅰ类组,差值为分别为0.41 mm、2.04°、1.52 mm(P<0.05);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骨性Ⅲ类组的颏突度大于骨性Ⅰ类组,而ANB角、颏角、颏唇沟深度、L1-NB角、L1-MP角则小于骨性Ⅰ类组(P<0.05)。结论:1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颏部发育存在性别差异。2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自替牙期就已出现颏部矢状向与垂直向的过度发育,年轻恒牙期时颏部过度发育呈加重趋势,下切牙发生代偿,进入成熟恒牙期后这些现象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3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整个恒牙期都表现出颏角小、突度大、更平直的特点。4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无论是替牙期还是恒牙期都表现出下唇拉伸状、张力较大、下唇缘直立的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