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是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大的一类毒素,1993年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列为一类致癌物。AFB1不仅毒性强,而且污染范围极广,已有不少报道显示AFB1对粮食和饲料的危害,检出率高达80%-100%。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制定了AFB1严格的限量标准。我国相关的限量标准已经过多次修订,但是相对于国际上所制定的限量标准,仍然明显偏高,因此亟需提高AFB1检测灵敏度。通过改变紫外光照射下AFB1发出的较弱天然荧光,可以对衍生后的荧光响应值进行检测,达到快速、准确定量、操作简单的目的,并且可以应用于不同AFB1检测方法中,提高各方法检测灵敏度,同时解决方法检出限较高,不能与国际接轨的问题。目前,衍生方法主要以电化学衍生法、光化学衍生法和试剂衍生法为主。其中,采用试剂衍生进行AFB1荧光增强是最为经济、高效、方便的方法,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TFA、I2衍生需要加热,Br2衍生须在线产生,衍生试剂需要每天配制,均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毒性等等,在操作带来很多不便,增强幅度也没有得到较大突破。近年来,第二代超分子主体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由于其“内疏水外亲水”的特殊结构以及对药物分子、色素等客体荧光增强作用的应用,逐渐得到国内外食品检测领域学者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β-Cyclodextrin and its de rivations,β-CDs)可以较大幅增加AFB1荧光强度,且经济、无毒,可作为荧光增强剂的新型材料。但是主要集中于β-CDs对AFB1直接包合作用的二元体系研究,存在反应时间长、受温度影响大等缺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β-CDs在检测中的广泛应用。随着人们对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的日益重视和国际上AFB1限量标准的不断严格,研究新型、灵敏的衍生试剂,增强AFB1自身较弱的天然荧光,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是AFB1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因此,本试验以β-CDs为基础,研究了β-CDs、金属离子对AFB1的协同增敏效应,以期解决二元超分子体系反应时间长、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荧光增敏强度有限等问题,开发出一种高效率、低污染、高稳定性、快速的新型荧光增强剂,对荧光协同增强机理进行了探索,并替代国标中的衍生试剂,应用于AFB1检测方法中,主要结论如下:(1)β-CDs-金属离子(M)体系对AFB1均有显著荧光增敏作用。在β-CD-Hg体系中AFB1的荧光增强幅度最大。当溶剂中甲醇比例为50%,Hg2+、β-CD与AFB1反应摩尔比均大于300∶1时,荧光增强倍数最大,可达到15倍,显著高于国标及报道中的各种衍生试剂。因此适宜作为AFB1新型荧光增强剂。(2)将β-CD-Hg作为新型荧光增强剂,替代国标中传统衍生试剂,提高检测灵敏度,建立了高灵敏度、快速测定AFB1的荧光分析法。在0.1~40μg/L浓度范围内AFB1浓度与体系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8,检出限为0.08μg/L,回收率为90-100%;与国标方法及速测方法比对分析,检测准确度均无显著性差异。(3)根据Benesi-Hildebrand法、热力学方法、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法、KI淬灭实验判定黄曲霉毒素B1进入β-CDs空腔内形成二元包络物,从而荧光得到保护。在β-CD低浓度时包络比为1:1,高浓度时为1:2;包合过程的熵变ΔS、焓变ΔH及自由能变化ΔG均为负值,说明包合反应是放热反应且能自发进行,焓变是形成超分子包络物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对β-CDs-Hg-AFB1三元体系的荧光、紫外光谱实验推测Hg原子与AFB1形成金属螯合物后作为客体分子进入β-CDs空腔形成三元络合物,从而加强刚性结构,使荧光响应值得到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