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6年Halliday和Hasan的Cohesion in English出版以来,语言学界研究与讨论衔接与连贯问题的文章与著作颇丰。在国内学者中,就有主张多方位研究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胡壮麟1994);有提出隐性衔接概念的(张德禄1999,2002),等等。这篇论文从一个新视角——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的角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问题,共分六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及其他学者对此理论的评价,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批评是: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衔接手段既不是保证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个连贯的语篇可以没有任何衔接手段,而一群满是衔接手段的句子不一定是连贯的。这和语用学的一些原则如“合作原则”、“关联原则”是一致的。这就说明,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语篇衔接与连贯问题是可能的。Laurence Horn和StephenLevinson将George Zipf提出的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进一步深化,指出,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总是倾向于用最少的努力来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二章介绍了省力原则,主要是Laurence Horn的两原则模式——基于听话人的数量原则(Q-principle)和基于说话人的关系原则(R-principle),以及Stephen Levinson的三原则模式——数量原则(Q-principle)、信息量原则(I-principle)、和方式原则(M-principle)。两人都分别阐述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省力原则,而Levinson又区分了意义最小化和形式最小化。 第三章主要在词汇和语法的层面上,详细讨论了Halliday和Hasan衔接理论中的五种衔接手段(Substitution,Ellipsis,Reference,Conjunction,General words of lexicalcohesion)是如何符合省力原则的。在这里,结合很多中、英文的例子,论述了每一种衔接手段的特点、性质、种类及其与省力原则相一致的地方。 第四章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即语境(context)的角度,探讨了连贯在语境中的表现及其与省力原则的关系。重点讨论了“情景语境”(the 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中的连贯以及省力原则的体现。 第五章分别讨论了衔接与连贯的相对性以及省力原则的相对性。相对连贯对说话人而言意味着:同样一番话,由于需要的不同,如说话的重要性不同,而须用具有不同程度连贯性的话语来表达;而同样一番话,对于不同背景知识的听话人而言,具有不同程度的连贯性。省力原则的相对性表现在:人们说话时,在追求省力的同时,也要考虑说话的效果。要顺利地进行交际,效果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它和省力原则相辅相成,共同实现顺利交流的目标。 最后一章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论文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该论文力求立足于理论和不同理论之间的结合,通过分析语言运用中的实际例子,论证了从省力原则角度分析语篇衔接与连贯问题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