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的减震控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u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型框架结构是适应高层建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随着高度和体量的增加,其所承受的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必然增大,因此在建筑物中考虑减振控制措施是对巨型框架结构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采用的减振控制措施不同,结构控制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混合控制和半主动控制等。一般来说,已有的各类减振装置只具有单一的减振功能,其减振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体系是将减振装置与巨型框架结构方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巨型框架结构主、次框架的连接处设置减振装置,使其具有调谐质量减振、基础隔震和耗能减振等多种功能。针对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的减震控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在进行巨型框架结构初始设计方案(未采取任何减震措施,以下简称为抗震结构)的基础上,在每个次框架的底层柱底设置夹层橡胶垫作为减震装置,形成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以下简称减震结构),采用SAP2000对抗震结构和相应减震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对比分析。分析看出:与抗震结构相比,减震结构的各阶自振周期都大大增长;减震结构的前几阶振型均为次框架在水平方向上的振型,12阶以后才出现主框架的振型,竖向振型出现较晚。②采用时程分析法对抗震结构和相应减震结构进行地震反应特性对比分析。分析看出:与抗震结构相比,减震结构能显著地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减震结构的地震反应主要集中在橡胶垫的剪切变形上;橡胶垫的剪切变形从下到上增大。③由于在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的变形较大,为了防止主、次框架地震碰撞的发生,本文首次研究在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次框架底层柱底与主框架梁之间设置粘滞阻尼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粘滞阻尼器布置位置以及阻尼系数C对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分析看出:1)在次框架底部附加粘滞阻尼器虽然对主框架的各种地震反应没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但是可以有效地减小次框架的地震反应和隔震装置的变形,有效防止碰撞的发生;2)随着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C的增加,结构的减震效果越明显,但是,当C值过大时,对结构的某些地震反应减震效果不明显甚至是不利的。3)在设置粘滞阻尼器时,应优先选择在顶层次框架底部设置粘滞阻尼器。④提出巨型框架多功能减振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减震装置是抗震的第一道防线,次框架是第二道防线,主框架是最后一道防线。
其他文献
为解决船舶压载水及其沉积物给海洋环境带来的问题,课题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目标物,采用自主设计的高梯度磁分离-紫外联合装置对船舶压载水进行处理。实验中采用动
底泥(沉积物)是排入水体的污染物的主要聚集之处,但是当上覆水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沉积到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对上覆水造成二次污染,尤其是在污染水体的外源得到有
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细晶粒钢筋在建筑工程中的推广应用,细晶粒钢筋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将成为建筑工程发展的趋势,深入研究其在火灾下的力学性能并进行合理的抗火设计至关重要。近年
缆索体系在大跨桥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拉索、吊杆等作为缆索体系的主要承重构件,保持其在生命周期内的正常安全性能、耐久性能和正常使用性能,对于保障整个桥梁的安全状态
学位
随着我国矿业的迅速发展,矿山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一些不合理的矿山开发和矿产资源利用,对矿山及其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并诱发多种地质灾害,破坏了生态环境。越来
随着地表水水源污染的加剧,常规处理工艺已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开发高效、健康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已势在必行。综合考虑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对现有的常规处理工艺进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是以L形、T形和十形等异形截面柱代替传统矩形柱作为竖向支承构件而构成的结构,其主要特点就是柱肢厚度与墙体厚度一致,避免框架柱在室内突出、少占
近年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实践表明,它兼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震害和试验研究表明,建筑结构的倒塌,主要是由于结构构件的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城市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交通拥挤等)日渐突出,盾构法在隧道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地下建筑结构,隧道结构的可靠性包
本文针对三层钢框架模型,进行了有限元模态分析,并利用DASP采集及分析系统对该结构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模态分析,即频域内的复模态导纳圆法、时域内的特征值实现法及随机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