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蛴螬(Whitegrub)为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总称,是常年严重危害花生的一类重要地下害虫,但目前对其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山东是花生主产区,近几年因种植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和栽培管理模式的改变,蛴螬的发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而农民多凭经验防治,盲目用药现象普遍,在生产上表现出既不能有效控制害虫发生,又增加了产品污染,给花生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本文在山东花生主产区,系统调查了主要环境条件与花生蛴螬的发生关系,并研究了春花生不同种植方式对蛴螬发生的影响;以我省花生田蛴螬的主要种类暗黑鳃金龟幼虫为试虫,采用室内药剂灌根和拌种两种方式,测定了几种代表性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和常用的有机磷药剂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杀虫活性、保苗效果和灌根处理持续的控制效果,并进行了田间灌根和拌种的防治试验,以期筛选出适用于不同施药方式的高效、安全的药剂品种,并研究应用技术,为花生田防治蛴螬农药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 1.花生田周边植物布局、土壤类型和花生种植方式对蛴螬种类和发生数量有明显的影响。花生田周围种有杨树、玉米、桃树等植物蛴螬数量明显高于纯作花生区,均以暗黑鳃金龟为优势种,该种类所占比例分别为64.7%、70.8%和65.6%。周边种植杨树和玉米花生田铜绿所占比例分别为24.6%和17.4%,高于单作花生田所占比例10.4%。壤土地蛴螬的发生量大,较沙土质地和黏土质地蛴螬发生量多1倍以上,同时发现,黏土地大黑鳃金龟所占比例平均为15.5%,高于壤土地和沙土地1倍以上。春花生覆膜种植较非地膜的露地种植可明显减轻蛴螬的发生量50%左右。 2.盆栽花生药剂灌根处理试验表明,新烟碱类药剂噻虫胺、吡虫啉等与有机磷类药剂辛硫磷和毒死蜱对蛴螬均有很好的杀虫活性,对1、2、3龄幼虫均具很高的杀虫效果。在有效成分为40g/亩的处理剂量下,有机磷类药剂作用于各龄幼虫死亡率均为100%。新烟碱类药剂中以噻虫胺最佳,在25g/亩处理剂量下,各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均在95%以上,其次为吡虫啉、噻虫嗪。通过进一步的药剂灌根持效期试验证明,新烟碱类药剂噻虫胺、吡虫啉作用于1龄、2龄幼虫,在有效成分为50g/亩处理剂量下,30d后试虫死亡率仍达100%,明显高于有效成分为80g/亩的辛硫磷和毒死蜱的处理,校正死亡率为58.3~75.7%;50g/亩噻虫嗪处理1、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也在83.3~90.0%,略好于有机磷类药剂。新烟碱类等药剂田间灌根效果好,持效期长,可适当提前灌药时间,以达到更好控制蛴螬的效果。 3.盆栽花生药剂拌种处理试验结果表明,4种常用花生拌种剂均对蛴螬具较高的杀虫活性。有效成分为360g/100kg种子处理的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2龄、3龄试虫7d后死亡率在69.0%~90.0%,略低于有效成分为180g/100kg种子处理的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微囊悬浮剂、辛硫磷微囊悬浮剂,7d后死亡率在82.8%~100%,相同药剂种类间无差异。对花生出苗率观察发现,新烟碱类药剂对花生具较好的保苗效果。有机磷类药剂拌种后接虫,花生出苗率在23.3%~50.0%,明显低于新烟碱类药剂拌种后接虫,花生出苗率在56.7%~86.7%。 4.田间灌根试验结果显示,有效成分为90g/亩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有效成分均为36g/亩的噻虫胺和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虫效果最好,达80%以上。辛硫磷两种剂型处理比较显示,90g/亩辛硫磷乳油效果较弱于同剂量的辛硫磷微胶囊剂处理,与室内试验结果相一致。有效成分36g/亩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与90g/亩的辛硫磷乳油防虫效果相当,荚果被害指数相当。田间拌种试验测得有效成分为36g/亩的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防虫效果最高,达94.12%,同种剂量处理条件下穴施噻虫胺水分散粒剂与前者持平。对比吡虫啉、毒死蜱拌种和穴施两种处理方式得出,拌种效果明显高于穴施效果,平均被害株率也低于穴施。新烟碱类药剂拌种对花生蛴螬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防虫效果高于常用有机磷类药剂处理,且荚果被害指数、花生被害株率略低于有机磷药剂处理,保苗效果好,并可兼治蚜虫和叶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