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方式”的演变历程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jc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盟方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它可以看作是东盟为调整地区间冲突与合作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东盟方式”以不干涉原则为核心,以协商和共识为基本内涵,主要特点是非正式性、弱体制化和非对抗性等。本文试图采用一种长时段的历史视野研究“东盟方式”的发展变迁,通过对东盟历史的大致梳理,可以找出一些与“东盟方式”相关性较大的典型案例,再以这些案例为重点探究“东盟方式”的表现形式、特点和作用。笔者将“东盟方式”的发展历程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1967-1976年是“东盟方式”的酝酿形成阶段、1977-1991年是“东盟方式”的发展和应用阶段、1992-2007年是“东盟方式”的挑战、变革和扩散阶段、2008年至2022年是“东盟方式”持续发挥作用的阶段。由于“东盟方式”是随着东盟历史不断变化的地区合作框架,它的各个阶段便可以依照东盟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来划分,例如:1976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出台奠定了“东盟方式”的条约基础,可以看作是“东盟方式”正式形成的标志;1978-1991年东盟对柬埔寨危机的处理是“东盟方式”首次应用于地区实践的典型案例;2007年《东盟宪章》的发表体现着东盟对“东盟方式”的延续和变革,对“东盟方式”从生存危机中脱离出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总体来看,“东盟方式”经历了从以非正式会晤为主到双轨运行机制并存的变化,它的制度化和程序化不断提升。不过,不干涉原则却始终难以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一原则既是“东盟方式”的核心内涵,也是促进东盟内部团结的根本保证,各国对主权关系的敏感性始终约束和限制着它的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二战后日本官方发展援助项目的出台及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日本非政府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与日本政府形成了固定的合作机制。作为日本与缅甸特殊外交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日本非政府组织因循日缅关系的发展轨迹,在具体运作中秉持“软援助”价值理念,对应缅甸社会的实际需求,发挥了促进缅甸民生与发展、塑造规范与价值、监督与制约政府决策、引导与调解官方外交等功能。非政府组织弥补了日本官方外交的职能缺陷,在日本的区域战
<正>作者通过在一个缅甸村落——抱村的长期田野调查,对村落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如僧俗关系、亲属制度、年龄结构、性别文化、权力运行方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对缅甸乡村社会结构进行了概念界定以及总体性特征的探讨,提出"强礼仪社会"与"弱依附社会"的概念来描述缅甸乡村社会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
期刊
文章对应急物流配送路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带时间窗的应急物流配送路径最短优化模型,提出了遗传优化算法,最后以漳县公路网络为算例进行分析,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算例结果表明,遗传优化算法更好地解决应急物流配送问题,验证了遗传算法解决应急物流配送路径的可行性。
缅甸罗兴亚人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缅甸政府,并在东南亚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区域危机以及源源不断的难民问题。本文以缅甸罗兴亚人问题为案例,从缅甸民族主义者、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者多元叙事的历史视角剖析了罗兴亚人族群冲突的动因、过程和影响,并揭示出缅甸族群冲突如何在多方的互动博弈中从最初的群体裂痕一步步演变为族群矛盾,并最终加剧至极端的暴力冲突。若开的穆斯林学者强调“罗兴亚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而缅甸
人口及其影响因素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异质性或矛盾较大的区域,该效应对于区域间人口流动的影响十分显著,成为深入认识地区人口分布格局特征变化规律的重要环节。缅甸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节点,且其省域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给在缅投资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剖析缅甸省域人口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首先基于缅甸各省(邦)2005—2017年人口、社会经济、自然环境
工业污水中的氨氮主要是以游离氨和铵盐的形式组成,二者的组成比取决于水的p H和水温,当pH值偏高时,游离氨的比例较高,反之,则铵盐的比例较高,水温则相反。水中氨氮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各种有机废物,且干扰因素较多,要准确的测定,就必须掌握工业污水中氨氮测定的影响因素。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分析,通过对纳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性质以及前处理、试剂、干扰物等因素的研究比对,找到了消除干扰的方法,提高了氨氮
实行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是加强对学校监督指导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督学与学校联系、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方式。基于教育督导相关文件精神以及对中小学校责任督学的实践经验,以CIPO模型为框架,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探索构建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体系,能为针对性开展督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更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精准指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民族地区贫困的状况及特征,在中央统筹部署和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帮扶、支持下,民族地区实施了多项扶贫工程,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视角看,民族地区反贫困工作中的国家政策扶持以及定点扶贫、东西协作、对口扶贫等社会扶贫工作都达到了预期目的,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未来民族地区进一步开展反贫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