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复译的复杂性研究——以《傲慢与偏见》的复译为例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文学名著在中国的翻译始于林纾。林译小说滋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成长,随后中国陆续出现了文学名著的复译现象。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名著的复译现象开始变得非常普遍,复译作品的数量急剧增加,文学界和翻译界的诸多学者也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广泛关注和研究。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因此,复译作为一种普遍的翻译现象,也具有复杂性性质,尤其是外国文学名著的复译,不仅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还涉及译者、读者、出版社、地域和不同国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相关因素。然而对文学名著复译的复杂性性质,人们还缺乏系统的认识。而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性研究,为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全文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是引言。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二章为复杂性研究概述。第三、四两章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对译者、读者、出版、地域和社会政治文化这些名著复译的相关因素加以剖析,揭示了文学名著复译活动具有复杂性性质。各因素之间存在复杂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复译本的产生是各因素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体。例如,译者方面,从历时角度看,文学名著在不同时期的复译,体现出时代性与个人风格相统一的特征;从共时角度看,文学名著在同一时期的多人复译,体现出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统一的特征。读者方面,读者对文学名著复译的影响体现出共同的时代需求和多样化的个人差异性相统一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因素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使得整个复译现象更加复杂化。第五章,以《傲慢与偏见》的复译为例,从译者、读者、出版、地域和社会政治文化等角度,剖析《傲慢与偏见》的复译现象——出现四十多种复译本,验证三、四两章的分析结论。第六章为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进行思考。
其他文献
早期对比语言学研究几乎都是语音系统的对比和结构的对比,词汇语义等不受重视。现代的语言对比研究不再局限于纯语言学的研究,而越来越多地联系到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功能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迪亚达·苏拉吉普拉萨德·奈保尔是后殖民文学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位来自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他不仅把精力放在后殖民写作上,而且对于知识分子的现
《圣经》中的撒旦作为至善至真上帝的对立面而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恶魔原型,这个形象反映了先民们对于人性中与自然界里异己力量的认识。宗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从这个
在第二语言教学和研究中,英语教学者和研究者对词汇教学的兴趣日益增加。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被应用于词汇习得,词汇附带习得理论也因此而产生。词汇附带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学
3,5-二氯吡啶是生产各种农用和医用产品的重要中间体.在农用方面,3,5-二氯吡啶可用来制备各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和除草剂[1];在医用方面,3,5-二氯吡啶可用来合成各
烯啶虫胺(试验代号:TI-304;通用名称:Nitenpyram;商品名称:Besguard)是由日本武田公司于1989年开发的烟酰亚胺类杀虫剂,并于1995年在日本获得登记。 Nitenpyram (test code:
氯虫酰胺是2000年由杜邦公司报道的新型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独特,属鱼尼丁受体抑制剂。该杀虫剂不仅对鳞翅目类有较好的活性,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而且
创造性叛逆是必然存在于翻译过程中的现象。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最早提出创造性叛逆,将一切翻译活动都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叛逆。我国学者谢天振将此概念引入中国,他将创造性叛逆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宏观大背景下,电影被认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中担任重要角色,其文化地位日渐提升。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电影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经
在奥尼尔熠熠生辉的人物群像中,女性人物占了三分之一。然而,对于他的女性人物,不少评论家却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奥尼尔“没有摆脱西方文化和文学中流行的传统的男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