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流体-微槽道热管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c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轴向微槽道紫铜-纳米流体热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着重分析了不同工作压力、不同工作角度、不同工质及浓度、充液率、冷却流量、轴向温度分布、最大传热量、总热阻以及蒸发段和冷凝段换热系数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第一,CuO纳米颗粒浓度对水平放置的微槽道热管换热性能和最大热流密度都有明显的影响。实验发现CuO纳米流体和MWNT纳米流体在强化微槽道热管换热过程中存在最佳浓度。当CuO纳米颗粒在小于这一最佳浓度时,换热系数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浓度达到最佳之后,换热系数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纳米颗粒浓度的进一步增加,换热特性发生恶化。在本实验中,CuO纳米流体最佳浓度为1.0wt%左右。当MWNT纳米颗粒在小于这一最佳浓度时,换热系数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大于最佳浓度后,随着MWNT颗粒浓度的进一步增加,换热特性发生恶化。在本实验中,MWNT纳米流体最佳浓度为2.0wt%。在7.45kPa压力下,对1.0wt%的CuO纳米颗粒悬浮液,蒸发段换热系数最大提高75%,而最大热流密度最大可提高30%。纳米流体的蒸发段和冷凝段换热系数相对于水平均强化45%。MWNT颗粒浓度对微槽道热管换热系数和最大热流密度有明显的影响。在压力一定条件下,当颗粒浓度增加到2wt%左右时,蒸发段换热系数最大提高90%。在压力和颗粒浓度一定时,在低热流密度时,碳纳米管悬浮液基本没有强化作用,而随着热流密度的逐渐增加,碳纳米管悬浮液的强化作用越来越明显。 第二,运行压力对微槽道热管换热系数和最大热流密度有明显影响。压力越小,CuO纳米流体和MWNT纳米流体对换热的强化作用越明显。在低压条件下,CuO纳米流体、MWNT纳米流体可以显著的改善微槽道热管内换热特性,大幅度提高其换热系数,减小微槽道热管的热阻。 第三,微槽道热管的换热特性并非总是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增大,或随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微槽道热管的传热特性在于水平面大约成750空间位置存在最佳值。 第四,充液量对水平放置的微槽道的热管的换热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 第五,冷却水流量对微槽道热管的换热特性有明显的影响。由于热管相变换热起主导作用,冷却水流量的增加强化了对流换热,进而增强了热管内的相变换热,使得热管的壁面温度降低。 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悬浮液在低压下运行,可以显著提高微槽道热管的换热特性。纳米流体是一种适用于微槽道热管的新型工质。
其他文献
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O)薄膜是一类比较有特色的功能材料,它同时具有两种突出的性质:可见光透明性和导电性。未掺杂的金属氧化物属于半导体,导电性
互联网发展迅速,电子商务逐渐兴起,网络营销应运而生,传统餐饮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餐饮市场需求变化快、需求层次高、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将传统餐饮与当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为社会消费带来结构性改变.当代大学生作为重要的娱乐消费群体,为了解其在娱乐消费资金来源情况、娱乐消费选择、
蓝藻水华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主要问题,水华及其释放的毒素会对水体生态系统、人和畜禽等造成严重危害。尽管很多学者已经从水文气象、营养盐、食物链以及基因组等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来探索蓝藻水华暴发机制,但是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细菌在水体循环、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索细菌和蓝藻水华的关系,对于揭示蓝藻水华的暴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宏基因组学方法,从水体细菌
在我国,健身方法在内容上以体疗康复类为主;在形式上以徒手运动为主、技术比较简单且随意性较大.为了更好的适应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的主题为
安全苛求软件通常指应用在医疗、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场合的软件,往往复杂度很高而且有着严格的质量要求,它们一旦发生故障则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必须经过大量充分地
大气“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二氧化碳(CO2)是诸多潜在的温室气体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减排CO2已经成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燃用化石燃料对C
脑梗塞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当患有脑梗塞疾病时,患者的心电信号和脑电信号等多种生理信号会有相应的异常变化,而临床中的监护仪器不能对脑梗塞引发的异常多生理信号作出关
近些年,校园足球发展态势迅猛,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各地都开展了校园足球联赛,不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还取得较大的成功,且受到全民的关注,在此情况下,基于校园足球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在其学科的设置方面以及教学目标制定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学校的课程与市场需求更加接近,然而,当前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