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合竹钢填板螺栓节点抗火试验及理论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trackfor1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合竹作为一种典型的工程竹材,具有轻质高强、含胶量低、各项性能稳定的优点,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现代竹(木)结构抗火理论及设计方法的缺失,导致人们对工程竹抗火安全理念存在偏差,尤其是螺栓节点的抗火性能方面目前仍未有效解决,使得螺栓节点承载力以及耐火极限的计算成为了现代竹(木)结构设计的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对胶合竹钢填板螺栓节点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尤其是高温下胶合竹基本性能、高温下胶合竹销槽承压性能、常温下及火灾下钢填板螺栓节点的承载力及耐火极限的计算方法等方面,补充了现代竹结构抗火设计标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其具体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开展胶合竹高温稳态试验,Hot Disk热常数分析试验以及热重-差式扫描量测仪试验,探究了高温下胶合竹力学及热物理性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胶合竹高温下本构关系模型,抗拉强度、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折减系数的计算公式;与普通木材相比,高温下胶合竹比热有两个峰值,且在100~120°C的突变点上,远低于Eurocode 5中对木材的规定;胶合竹质量折减系数随温度从20°C增加到500°C而减小,在500°C以上趋于定值,与木材及工程竹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胶合竹导热系数顺纹和横纹差异明显,其比值约为1.93~4.11,20~100℃下导热系数高于普通木材,但随着目标温度增加,差值逐渐较小。(2)通过开展胶合竹单面和多面标准火灾试验,并对不同受力状态下胶合竹构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火灾下胶合竹炭化性能变化规律。基于三种常见的统计函数模型,提出了横纹径向和横纹切向具有96%可靠度的炭化速度计算值;给出了胶合竹炭化前锋面的温度约为280°C,建立了20~280°C高温分解层内温度-距离函数关系,并提出了受拉及受压状态下零强度层厚度的建议值。(3)通过开展螺栓抗弯性能试验、常温和高温销槽承压性能试验以及胶合竹平板拉伸试验,确定了胶合竹钢填板螺栓节点的关键参数;探究了不同温度及纹理方向下胶合竹销槽承压强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以抗压强度和螺栓直径为基数的胶合竹销槽承压强度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常温和高温下螺栓节点的计算奠定了基础。(4)通过开展胶合竹钢填板顺纹和横纹受力试验,探究了试件厚度、螺栓直径、间距以及螺栓数量对螺栓节点顺纹受力承载力的影响,考虑到后期不同强度材料的组合钢填板螺栓节点的计算方便,采用刚塑性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通过引入校验系数,提出了胶合竹钢填板螺栓节点顺纹受力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并考虑了群螺栓效应的影响,提出了胶合竹螺栓节点有效螺栓计算方法;探究了端距和边距对螺栓节点横纹受力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并根据延性比不同,将胶合竹螺栓节点分为脆性节点,低延性节点和中等延性节点,并基于Van der Put模型,仅考虑边距影响,提出了螺栓节点横纹劈裂承载能力计算公式。(5)通过对胶合竹钢填板螺栓节点进行常温下和火灾下有限模拟分析,得到了弹塑性模型和粘聚力单元模型可以有效模拟胶合竹螺栓节点的承载力及裂缝的开展,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比胶合竹梁内部相同位置温度分布云图,提出了不同受火时间下螺栓影响区的范围,且随着受火时间的增加,螺栓自身温度逐渐增加,对周围胶合竹温度的传递作用愈加显著;通过不同持荷比下耐火极限的分析,随着持荷比增加,螺栓节点耐火极限逐渐减小,因此,适当减小持荷比可有效提高螺栓节点的耐火极限。(6)对于火灾下胶合竹钢填板螺栓节点,通过有限元方法确定了螺栓节点区域不同时刻及不同位置下温度的影响系数,结合胶合竹销槽承压强度随温度的折减系数,然后按照Johanson理论确定不同受火时间螺栓节点的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对于给定持荷比的胶合竹钢填板螺栓节点,可通过火灾下承载力计算的的逆运算求解,通过反复迭代的方法,确定最终胶合竹螺栓节点的耐火极限。本文以高温下胶合竹材料性能研究为先导,逐步开展钢填板螺栓节点受力及弯剪性能研究,确定了常温下和火灾下螺栓节点承载力及耐火极限的计算方法。通篇按照火灾试验、模型修正、理论分析循序渐进,为胶合竹结构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建筑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发展。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通过稳态试验方法,首次建立了不同纹理方向及温度下胶合竹本构关系模型,提出了比热容及导热系数等热物理参数随温度变化关系,为胶合竹构件耐火极限计算及有限元模拟分析提供了参数依据。(2)基于标准火灾试验方法和概率分布函数,首次提出了胶合竹切向及径向炭化模型,依据静力等效原则确定了构件零强度层厚度值,为胶合竹构件抗火设计计算剩余截面提供重要参数。(3)通过胶合竹螺栓节点顺纹及横纹受力试验,提出了胶合竹螺栓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同时基于螺栓影响区的温度分布及销槽承压折减规律,建立了火灾下螺栓节点耐火极限的计算方法。(4)通过对比三种不同旋转中心以及两种破坏模式对应的计算方法的结果差异,确定了以梁端与最底部螺栓交点位置为旋转中心,而螺栓节点承载力下限值按照劈裂破坏计算,而承载力上限值则以延性破坏计算。
其他文献
壁后注浆是盾构隧道建设中的关键工序,注浆浆液的选择与使用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盾构隧道工程的日益增多,面对的工程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对壁后注浆浆液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传统水泥基浆液存在高能耗、工程性能和耐久性差的不足,研制抗水分散性强、抗渗性能优、耐久性好且低碳环保的壁后注浆浆液对盾构隧道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对于一种新型浆液的出现,常由于对浆液在盾尾空隙中充填和渗透扩散机理的
闭孔泡沫铝材料实现了轻质和多功能兼容,在高速列车、载人航天和国防等高技术领域取得创新应用。铝熔体泡沫是泡沫铝制备过程中的关键中间状态,其孔结构经由凝固过程得以保存,对最终产品性能有着重大影响。铝熔体泡沫的流动会影响孔结构的发展和演变,而孔结构又反作用于铝熔体泡沫的流变性质。因此,研究熔体泡沫的流变行为和规律对于泡沫铝制备技术发展,以及孔结构调控和材料性能优化有着重大意义。为了研究泡沫铝熔体的流动特
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学者们已经通过科学的方法定量、定性的研究并验证出部分自然景观对人们身心康复的有利影响。但是,一直没有全面的、核心的关于康复景观设计的理论、准则和评估体系。本文通过对康复景观的纵向历史发展动态研究,相关理论文献的横向比较归纳总结,结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项目实践,对康复景观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了现代康复景观以人为本,以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为康复核心的“
随着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T/R(Transmit/Receive)组件作为相控阵雷达中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相控阵雷达的整体性能。为了适应相控阵雷达系统多功能、高集成、高性能、低成本的发展需求,CMOS和SiGe BiCMOS等硅基半导体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于T/R组件电路设计中。因此,采用硅基工艺对T/R组件中的电路进行研究和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发育阶段内的经历对于神经环路的形成以及维持大脑功能性的完整至关重要。在生命早期,尤其是大脑发育关键期,遭遇的一系列负性经历,会长远、持久地影响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成年后的健康、行为与精神状况。探究早期负性经历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及神经生物学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和精神卫生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往的研究报道更多关注于早期负性经历对成年大脑的影响,然而人们对早期负性经历对发育关键期大脑的影响却并不清楚
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居民出行需求急剧增加,交通方式多元化趋势显著,我国城市多方式交通系统中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合理准确的城市多方式交通系统理论体系支撑。其中,准确把握城市中各出行方式的交通需求是城市多方式交通系统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方向的前提和基础。深入分析城市出行结构,探索各出行方式的出行距离特征,提出一种符合我国城市出行方式结构特征的基于优势出行距离的方式划分
麦克斯韦根据电磁学理论指出,当电磁波与物体的感应极化相互作用时,由于光的散射和吸收效应会对物体产生光力。这种机制最有效的应用之一是Ashkin等人在1986年发明的光镊技术,用于粒子和细胞的捕获。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光镊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操控的技术广泛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传统的光镊技术是以连续光作为光源,然而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脉冲备受人们关注。它具有较窄的脉宽和较高的
低场核磁共振弛豫信号的检测精度直接影响了检测目标定量分析的精度,目前实现弛豫信号精确检测的主要手段包括基础参数的精确设定以及关键硬件的充分优化。针对弛豫信号精确检测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改进,具体的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具备高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的软件体系结构,基于实验室低场核磁共振平台,实现基础弛豫信号的简化建模和分析,并完成软件平台的开发。该成果的主要创新点为对底层
一系列震害研究表明,节点失效、延性不足是限制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高延性、高耗能且功能可恢复的新型结构体系研究已成为工程抗震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装配式混凝土框架体系的应用和发展符合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要求,而功能集成型结构可以提高构件的使用效率且符合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从损伤集中和分散耗能的角度出发,将兼具承载与耗能功能的高延性可更换耗能连接(REDC)布置在装配式混凝土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移动通信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在无线频谱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系统传输速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能够大幅提升系统的功率效率和频谱效率,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已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5th generation)的关键使能技术。然而,在实际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端瞬时信道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