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源热泵毛细管前端换热器传热模型及系统热过程协同特性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地下交通系统高速发展,地铁运营过程中带来的高能耗和隧道内热堆积问题逐步凸显。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在以往只解决热堆积问题的基础上,愈发倾向于对隧道内的热量进行利用,从而在解决隧道内热环境恶化的同时,降低能耗。隧道衬砌内置毛细管前端换热器的热泵系统作为其中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愈发受到学者青睐。本文根据某示范工程,确定毛细管网前端换热器(Capillary front Heat Exchanger)的物理模型,而后将其进行合理简化,建立了基于面热源假设的圆形复合介质内CHE流-热耦合传热模型,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求得了该耦合传热模型的解;为完善地铁源热泵系统源侧部分构件,对隧道内热源部分进行计算,求得了隧道内空气温度的预测模型。以换热器的耦合传热模型和隧道空气温度预测模型为基础,在TRNSYS平台中搭建相应数值仿真模块。采用现场CHE传热性能测试数据和隧道内空气温度实测数值对上述仿真模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上述搭建的两个仿真模块运行可靠且其精度满足工程需要。针对编辑的CHE流-热耦合传热模型仿真模块和隧道内空气温度预测模型仿真模块进行性能测试,分别模拟了管内流速、供水温度及岩体种类对CHE的传热影响和隧道进深、列车车速及列车每小时发车对数对隧道内空气温度变化的影响,为CHE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将上述仿真模块与TRNSYS中现有模块进行组合,搭建前端换热器子系统模型和地铁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分别模拟前端换热器运行情况和典型年下地铁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情况,对运行参数进行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室外空气温度、建筑负荷、CHE热流密度、隧道内空气温度和隧道表面围岩温度的热响应是不同步的;其各温度的幅值范围也有所不同。对系统的源-系统-末端的协同机理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可借此对热泵机组的运行策略进行优化,减少热泵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节能降损。为地铁源热泵系统的优化设计及节能运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海上贸易与港口贸易日益频繁,海上货物运输占比也越来越大,货物运输量逐年增加,对大型船舶的需要随之增加。面对船舶大型化和数量激增,船舶的码头停靠问题也被提了出来,为了适应大型化船舶发展的需求,码头等港口建筑物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快速周转能力成为海洋领域学者近些年研究的热门方向。本文从该角度出发,在对一些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对船舶的码头停靠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从理
随着近年人们对“地球之肾”——湿地环境的重视程度提高,湿地公园建设数量也与日俱增。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湿地建筑偏向于生态建筑的做法,各地湿地公园中的建筑趋现象亦日益加剧。总的来说还是在设计中忽略了人文性对湿地建筑的影响。这使得我们需要从多元共生的视角对湿地环境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认真的思考,提出并建立一套全局视角下的全面系统的设计策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强调在湿地建筑趋同化的背景下,湿地建筑的人文性和
煤矿井下开采活动会导致煤岩体应力卸载造成三向应力发生静态加卸载变化,应力的卸载会进一步导致煤岩体发生变形破坏,从而诱导煤岩瓦斯动力灾害的发生。因此研究含瓦斯煤在真三轴加卸载条件下的力学特性与破坏前兆特征对于了解煤岩瓦斯动力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尤为重要。本文以含瓦斯煤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设计的含瓦斯煤真三轴变形破坏试验系统,开展不同条件下的常规三轴加载以及真三轴加卸载试验,探讨不同加卸载条件下含瓦斯煤
随着我国新农村进程的推进,农民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水质水量波动大、可生化性强、收集困难、季节性变化大等特点。目前常见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自然生态法三大类,其中生物膜法因其具有活性生物量高、脱氮效果好、工艺灵活的优势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生物膜法的处理对象主要为城镇污水,将其应用于农村污水处理的研究不多。因此,将生物膜法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佳节喜庆之日张灯结彩、观灯赏景的习俗,以表达国泰民安的喜悦之情,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要求的展示。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夜景亮化工程已成为一项民心及民生工程,成为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更是展示城市鲜明文化特色、塑造城市风貌的新名片。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媒体艺术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信息传达系统:媒体立面,为传统的城市夜景亮化增添了新的亮
随着中国步入存量经济时代,城市发展也从增量发展转为存量更新。存量更新的领域涉及老城区改造、工业遗产利用等。作为存量建筑中特殊的一类,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历史性建筑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本文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当街区内部的原住民流失,只留下建筑这一“空壳”,历史性建筑应该怎样界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又该怎样展开设计,以让个性化的再利用是基于清晰的整体逻辑,并与街区的其他历史性建筑互为映照?因此,本文选取代表性
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剥落、脆断等破坏,会使建筑物的防护效果大大降低。为此,将引进负泊松比纤维的概念,通过改变纤维结构的方法掺入混凝土中,探究能否使得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得到提高。一方面利用纤维对混凝土增韧以提高其延性,另一方面利用设计纤维的负泊松比结构,以解决纤维易拔出、拔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纤维混凝土的延性与力学性能。基于此,对纤维进行结构上的设计,得到负泊松比纤维,将负泊松比纤维掺入混凝土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由金属或金属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合而形成的纳米多孔材料,因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孔尺寸可调控及易于修饰等优点,展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在水体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及吸附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应用中,为提高MOFs的选择性吸附能力以及克服MOFs粉末状晶体形态不易回收的特点,各种改性MOFs材料、MOFs复合
激光熔覆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表面改性技术,其原理是在保证基体合金良好综合力学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在破损的零件表面制备出具有耐磨、耐蚀、抗冲击性能优异的涂层,从而大幅度提高零部件的使用性能。但是“急热骤冷”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激光熔覆技术最显著的缺点,这种缺点会导致激光熔覆过后的涂层出现气孔和裂纹等缺陷,制约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本次课题在42CrMo钢表面激光熔覆复合涂层,将镍包碳化钨复合粉末
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地铁隧道具有施工风险高、周围环境复杂、变形控制要求高等特点,本文依托某土岩复合地层新建隧道斜穿既有地铁隧道工程,对隧道施工阶段既有结构及新建隧道结构的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新建隧道下穿位置对既有结构变形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主要形成以下主要结论:(1)新建隧道斜穿既有隧道施工过程中,复杂的相互位置关系,导致地层不同位置的变形差异性较大,而新建隧道在开挖初期拱顶沉降变化速率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