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叶产区、产量及品名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ongn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茶叶,是中国古代茶叶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为中国茶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茶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探究唐代茶叶既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对中国古代茶业史及经济史研究不断深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论文从唐代茶叶入手,结合古籍、地方志及现今研究进展,运用文献研究法、计量史学法、GIS技术制图法及比较研究方法,对唐代茶产区和产量、唐代茶叶及兴盛发展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一部分是关于唐代茶产区和产量,是基于前人研究进行辨析整合得出结论。对唐代茶产区进行数据化、可视化对比分析,以探求盛唐和晚唐两个时期茶产区种植地域的变化规律。得出结论:盛唐产茶州共44个,晚唐产茶州114个;并运用图表分析总结了唐代茶产区分布特点规律:一是产茶州由聚集分布到广泛分散分布;二是产茶州由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扩大到各大水系流域;三是从经纬度上看,产茶区经度范围变化不大,纬度变化较大;四是由盛唐初步形成现今产茶区到晚唐全面形成现今四大产茶区。唐代茶产量根据零星文献,综合分析推测,得以窥见一斑,推测茶叶产量大约今制一亿斤、晚唐时茶叶亩产量远高于45.7斤/亩。第二部分是对唐代茶叶的具体列举分析,从行政区划、现今所在地、具体出处、与现今史料对比等方面具体考证唐代茶叶。结论表明:唐代名品荟萃、数量众多,共考证茶叶数达到181个,且唐代茶叶基本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剑南道、山南东道、淮南道及岭南道,共占总茶名总数84%;并与现引用最多论文《论唐代茶区与名茶》对比分析,共增加名茶40个,但也存在14个名茶未能找到力证。第三部分主要是深入分析唐代茶叶发展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对经济、政治、文化、自然条件等方面都有分析,从唐代以前良好的历史基础,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基础,安史之乱是唐代茶叶的发展契机,社会各阶层人物倡导及影响,自然条件与水上交通等方面分析讨论其原因;从增加唐代财政收入,繁荣唐代文化艺术,促进唐代民族融合及邻睦关系,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物质基础,推进了茶由物质符号逐渐转变成社会文化符号等方面探究其历史意义。唐代茶叶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其具体体现、发展原因及意义都难以面面俱到。每个章节择其要点具体论述,且每个章节界限分明但又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结语部分简要概括本文观点并作出论述补充。
其他文献
<正>目的:以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db/db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2型糖尿病病程中痛域变化的情况,并探索细胞外信号转导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在这一过程
会议
<正> 奶山羊,故名思意,是以产奶为主的山羊。奶山羊产乳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饲养奶山羊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通过我市奶山羊饲养基地广
果园经营过程中,为美化园场、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品种、降低市场风险,在果园周围围栽树木和在园内混植不同品种的现象时有发生。但若栽植不当,将会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给果树
<正> 蛋鸡适宜的产蛋温度是13~25℃,其对热应激耐受能力较差,在高温环境条件下轻则采食减少,产蛋量下降,蛋壳变薄,蛋重减轻;重则造成大批中暑死亡。而夏秋高温季节,尤其是在集
<正> 血清镁低于正常范围时称为低镁血症。本病常发生于成年母畜,特别是大量泌乳而又放牧在丰盛青草牧场上的牛和绵羊(青草抽搦),也发生于2~4月龄的犊牛(全乳抽搦),以及不同膘
蛙患肠胃炎初期症状为栖息不安,东爬西窜,后期不吃不动。死亡前,蛙缩头伸腿,腹内无食平扁。如不及时救治,病蛙极易死亡。治疗方法:将胃必治大蛙1/2粒、小蛙1/4粒压碎灌服。观
<正> 对猪肉品质的评定,国内外有不同的方法,但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肉色 肌肉颜色作为一个重要的肉质特性,其本身不影响肉的营养价值,但影响消费者的感官判断
长江中下游泛滥平原浅水湖泊与长江干流连通形成独特的江湖连通复合体。在水文横向连通的支持下,包括鱼类在内的水生生物在周期性水文节律的驱动下在不同的生境斑块间迁移交流,共同形成了复杂有机的水生生态系统。而近年来大量闸坝工程的建设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横向迁移,进而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一定威胁。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较高营养级的类群,其多样性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水生系统的健康状况。由于鱼类的生活史高
<正> 一、绿豆治畜禽疾病偏方精选1.家畜咽炎:绿豆、白糖各250克,白矾50克,共研细末,加入鸡蛋清7个,温水500毫升,喂服。2.家畜感冒:绿豆粉150~200克,白糖30~50克,麻油50~70毫升,
  本文在对GP方法、HL方法改进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指标方法,测算出I995-2006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及实际强度,并与前者方法测算出的数值讲行比较。   本文研究发现:(1)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