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改良A/O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工程实践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mnbv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浓度高、高色度、碱性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印染废水处理工艺,一般采用物化、生化或物化-生化组合的二级处理工艺路线。一级处理常以混凝沉淀为主,通常加药量大,产泥量多,运行成本及污泥处置费用较高。二级处理主要采用生化技术,有活性污泥法、A/O法、A2O法、生物接触氧化法、SBR法等。由于印染废水的COD一般较高,废水预处理后直接进入好氧处理往往难以达到排放要求,且好氧处理系统庞大,因此生化法一般在好氧前端设置厌氧或水解酸化工艺,以降低废水的COD,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虽然合理配置的物化-生化工艺基本能保证出水满足排放要求,但印染废水在工艺技术、运行维护及出水水质稳定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及困难,如COD的难以降解,色度的去除率不高等。本文提出采用“混凝-改良A/O工艺”处理高要市某纺织厂印染废水,通过对进出水监测数据、设计参数、运行工况、成本分析等数据的分析,总结了“混凝-改良A/O”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工艺的设计、施工要点、启动方式以及运行的调控策略,评价了该工艺的技术特点;通过实例工程投资费用、运行费用分析,评价了该工艺的经济性。以广东省高要市某纺织厂印染废水为例,进水pH10~12,COD1200~2000mg/L,色度600~1000倍。在反应时间为30min,沉淀负荷为1.2m3/m2·h时,混凝预处理对COD及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50%和80%,主要去除废水中的呈胶体状态的染料、助剂等。改良水解酸化工序对COD及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0%和50%,通过改良的水解酸化工序使有机物降解为溶解性的物质,B/C值由0.28升高至0.35,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同时通过优化的水力条件及合理的泥水推流混合模式,在减少池体有效容积下,亦能达到符合设计要求的去除效率。改良的好氧处理工艺结合了氧化沟和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工艺特点,对COD及色度的去除率达80%和70%。混凝出水经改良A/O工艺处理后,COD及色度去除率分别高达90%和80%,最终出水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26-2002)《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一级排放标准。该工艺流程启动简单、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优良。工程总占地面积约4000m2,吨水总投资1820元,吨水运行成本1.56元。本研究可为“混凝-改良A/O”工艺在印染废水处理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投资项目规模大型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本文针对电子产品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风险高、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基于
“南体模式”是南京体育学院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结合国家和江苏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训练、科研三者紧密结合
党的十八大及2013年的两会多次强调“加快城镇化建设”将会是未来若干年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之一,城镇化建设预计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元的投资,其中大部分资金将会用于城乡基
在各类工程结构中,振动情况与固有频率是判断其健康与否的关键参数之一。大型建筑、杆塔结构由于其刚度较大,振动幅度小(<1mm),频率低(0.3-5Hz),监测难度较大,振动数据质量难以保证。针对工程实际中低频振动监测常被忽视的状况,设计一种适合测量低频率的微弱振动的传感器。该传感器适合于测量低频结构振动,应用于输电线路杆塔监测时,成功识别出杆塔结构的固有频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低噪声的特点,可在建筑
随着电子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相关的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现在的监测技术已经不再是采用单个传感器和数据处理,而是结合了很多种技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社会体育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国民良好身体素质的有力保障与积极推动者,是关系到国家形象的重要事业,是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根本保证。2011年,国务
通过对二极管的结构及正向温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解决了其正向电压随温度变化非线形性的问题,通过小于的恒流源电路设计,解决了等效二极管自热问题对被测温度的影响,最后进行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40岁。因发热、咽痛2 d、头痛4 h,于2009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2 d前因受凉出现发冷、发热,体温38.3℃,咽痛、全身酸痛,无咯血、胸痛及咳嗽、咳痰,也无呼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服用复方阿胶浆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复方阿胶浆对运动员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复方阿胶浆在跆拳道项目中抗疲劳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合理性提出理
随着3G移动通信应用业务不断丰富,通信网络的承载能力与大流量高宽带的业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3G技术难以支撑大量的数据用户的多媒体应用的需求。WLAN作为具有高性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