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总贸易成本测算及对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外贸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与日俱增。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永恒话题是贸易结构,虽然我国是贸易大国,但贸易结构仍不够完善,突出表现是反映垂直分工的加工贸易比例偏高,出口品附加价值不高。促进出口,特别是促进附加值较高产品出口是加快我国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同时,减少贸易成本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间互联互通的本质内容。本论文主要分为两大核心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国加总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分析。本文采用能克服“外生性”和“对称性”缺陷,且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Novy(2013)模型测度了2000-2013年中国与86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权重指数得到加总贸易成本。这一结果将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成本的变化情况。双边贸易成本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成本的国别区域结构相差很大,特别是与部分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不降反升;部分国家即使与我国建立自贸区,但双边贸易成本依然较高。加总贸易成本测算结果表明:尽管中国加总贸易成本大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高出10年前工业化国家平均加总贸易成本约1/3,中国降低加总贸易成本任重而道远。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加总贸易成本不仅高于与发达国家的加总贸易成本,而且高于与发展中国家的加总贸易成本。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地区的法律环境、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以及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较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这些方面表现最差,这从侧面说明“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沿线国家间的互联互通迫在眉睫。  第二部分在测算结果基础上,立足中国垂直分工的实际,实证了中国加总贸易成本对ISIC两位数分类制造业17个子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份额的影响,并做三种稳健性检验以消除内生性偏离。结果表明:加总贸易成本不仅是我国制造业“全球比较优势”而且是“局部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减少加总贸易成本会显著促进制造业产品的出口,这种出口促进效应对贸易成本密集度越高的行业作用越大。鉴于我国的出口产品附加值率不高,只有高“国内附加值率”且低“贸易成本密集度”的产品出口份额及总量的增加,才能使我国的出口高“国内附加值率”变成出口“国内附加值”(DVA)总量增加。加总贸易成本对不同的局部样本阻碍作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加总贸易成本对以发达国家为样本的“局部比较优势”和制造业出口份额阻碍作用最大,对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的“局部比较优势”和制造业出口份额阻碍作用位居第二,对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样本的“局部比较优势”和制造业出口份额阻碍作用最小。影响我国制造业“全球”或“局部”比较优势和出口结构的因素还包括我国反映经济自由度的各项指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企业的研发强度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等。综上,政府应切实发挥已有自贸区的作用,从国家战略需要出发,结合区域实际状况,均衡降低贸易成本,同时考虑法律法规等影响贸易自由度的因素,真正实现向非加工贸易出口转变,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实质转变。
其他文献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为资本、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复合体,与单纯的货币资本相比,FDI具有更强的外部性,能
期刊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无线网络在当今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和优势越来越明显.由于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方式.
本文的目的就是期望能找出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解决办法。 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的农村经济一直以来发展比较滞后
伴随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而来的人口红利衰减、剩余劳动力在产业与区域间转移而致工资差距的缩小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国际需求萎缩、贸易保护日趋明显等经济环境的变化
期刊
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中美双边贸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为中美贸易失衡加强,即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增大。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和美国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济钢燃汽-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二期工程,建设了6×46.6 MW燃机加3×42.6 MW汽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每个单元机组由2台煤汽压缩机、2台PG6581B-L型燃汽轮发电机组、2台余热锅和1
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由于广泛预防注射,早期使用抗菌药物、机体免疫功能的差异及伤寒本身表现的多样化,临床上不断有异常表现的伤寒病例报告。本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