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多联产能源系统热经济学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占据超过60%的比例,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格局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将不会改变。同时,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拉动能源需求急剧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有限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煤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为解决我国能源资源供应提供了新途径。浙江大学开发的煤的热、电、煤气、焦油多联产能源系统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但是目前还没有从热经济学的角度对此系统进行过综合分析和评价.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查阅大量文献,根据能量系统热经济分析原理,以浙江大学和淮南矿业集团合作的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的热、电、煤气、焦油的多联产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能源和经济两个物理环境相结合,采用热经济学结构理论对多联产系统进行了热经济分析,得到系统产品的成本分布规律。首先,本文通过划分系统组元,获得系统物理结构图和生产结构图,建立了燃料产品的单位火用成本方程和单位热经济学成本方程,求解得到了系统产品的单位火用成本和单位热经济学成本。在此基础上,比较了热、电联产系统与热、电、煤气、焦油多产系统终端产品单位热经济学成本,比较了不同煤炭价格对系统终端产品单位热经济学成本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煤多联产系统在循环流化床循环倍率不变条件下,气化温度在600℃、700℃、800℃时产品的单位热经济学成本变化,以及不同组元的火用效率。对于系统热经济性的分析与评价,系统产品定价、系统优化设计以及故障诊断提供了参考。分析认为煤的热、电、煤气、焦油多联产系统比热、电联产的两联产系统终端产品单位热经济学成本低20%,因此多联产系统能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的目的;煤炭价格增加,多联产系统单位热经济学成本增加,其中对于汽轮发电机组产品影响最大;随着温度升高,多联产系统各组元火用效率提高,整个系统火用效率提高;温度升高,煤炭气化产率增加,系统终端产品单位热经济学成本降低。
其他文献
进气道结构直接影响内燃机缸内充量的大小和涡流的强烈,直接关系到混合气形成,从而影响内燃机燃烧、排放以及废气可用能量等。传统气道设计采用经验设计和稳流试验相结合的方
本论文研究了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整合的复合动力发电系统,以实现燃煤发电的高效近零排放。第一部分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特点,并用Aspen Plus建立了SOFC模型,并分析了电流密度、电池温度和运行压力、燃料利用系数等参数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提出了IGCC-SOFC复合动力系统,研究了SOFC侧的运行参数对复合动力系统的影响,并对其
膨胀锚杆是一类锚固机理独特的摩擦型锚杆,其锚固作用形式不同于传统的锚杆,克服了现在常用锚杆对软岩和大变形巷道适应性差的缺陷,锚固性能优越,成本低,可回收复用。本研究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基本战略方针。火电机组冷端性能综合评价及运行优化对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火电机组冷端系统的设
对于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而言,传统的膨胀阀会造成较大的节流损失,使用引射器来代替膨胀阀可以回收一部分膨胀功。引射器不包含运动部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基本不需要维护而且冷媒的流量比较容易控制,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加以研究。本文在前期课题组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的两段式喷嘴引射器,并对采用双节流跨临界CO_2两相流引射制冷系统实验台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对两段式喷嘴引射器的性能和双节流跨临界
本论文以姬松茸子实体干品为原料,先后通过预处理工艺及酶解工艺制得营养丰富,菌香浓郁的姬松茸酶解液,之后将其与鸡胸肉原料复合,经过美拉德增香反应及调味料的合理配制,开发出以
本文主要针对流化床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热解装置进行了改进。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制取生物质油的实验参数进行选择并对
多库房同温冷库在不同运行情况下,用于维持库房温度所需冷量出现最大值的时间的不同期性加大,则整个冷库单位时间所需冷量很小,只需使用系统部分制冷机便能够维持设计的库房温度,若继续使用初期降温制冷机制冷,将导致资源的浪费。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重点探讨了多库房同温冷库在维持库房温度期间以最小冷量制冷机连续运行的工作模式。本文为了研究维持库房温度期间以最小冷量制冷机连续运行的工作模式,搭建了多库房同温冷库制
阳极焙烧过程中挥发分的释放对阳极的焙烧质量、焙烧炉的能耗都有重要影响。充分利用阳极焙烧过程中所释放的挥发分是实现焙烧炉节能的主要途径。阳极挥发分的释放行为还是进
“节能”与“环保”是21世纪汽车工业发展道路上两大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塑料零部件成为发动机减振降噪和轻量化设计的双重利器。柴油机工作粗暴、热负荷大,对零部件结构强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