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DHA),俗称“脑黄金”,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不仅是保证婴儿智力正常发育的重要物质,也在人体视觉系统、神经和心血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破囊壶菌是一种较理想的生产DHA的海洋原生生物,具有油脂含量高且脂肪酸组分简单,易于分离纯化等优点。但目前仍存在着野生菌株DHA产量不高的问题。因此,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破囊壶菌的DHA产量显得尤为重要。为获得高产DHA的破囊壶菌菌株,对野生株Aurantiochytrium sp.ZJWZ-7进行紫外诱变,通过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综合考虑生物量、DHA产量、以及遗传稳定性等因素,得到两株突变菌株UV59和UV281,用基础培养基发酵培养得到DHA产量分别为1.23 g/L和1.28 g/L,较野生株分别提高了26.8%和32.0%。为了进一步提高突变株的DHA产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得到了最优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组成,突变株UV59和UV281分别在各自培养的最优条件下,DHA产量分别达到1.48 g/L和1.78 g/L,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20.3%和39.1%。随后采用摇瓶最优培养基,利用发酵罐进行初步分批发酵培养。突变株UV59和UV281的DHA产量最大值分别为1.66 g/L和2.08 g/L,多不饱和脂肪酸产量分别为2.08 g/L和2.53 g/L,生物量分别为7.52 g/L和11.02 g/L。其中DHA产量相比较于摇瓶发酵提高了12.1%和16.9%,较野生株的DHA产量提高了71.1%和114.4%,说明突变菌株具有大规模发酵生产DHA的潜能。通过紫外诱变、摇瓶优化及分批发酵,破囊壶菌突变株生产DHA能力得到提高,为后续的DHA的发酵生产提供优良菌种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