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式歇后语”(Tom Swifty,缩略为TS)是英语中具有幽默效果的双关句式。它具有具有类似于汉语歇后语表达双关和幽默的功能,因此,有学者将其译为“英式歇后语”。这一类句式从韦勒比较语发展而来;韦勒比较语最早出现在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作《匹克威克外传》中。到目前为止,这一类句式还没有得到语言研究者们太多的关注。海内外学者们针对此类句式从计算机自动生成(Lessard&Levison,1992;刘乃实,2009)、心理语言学(Lippman&Dunn,2000; Lippman&Tragesser,2005)、英汉对比(杨先明,2008b)、语义建构(杨先明,2008a;刘乃实,2009;陈爱治,2010)和语用认知(刘桂兰,蒋向勇,2010;刘利曼,2011)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中最为全面的是刘利曼(2011)从说话者和听话人两个角度,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分析了该句式双关语义的建构和识解;尽管如此,以往的学者们对“英式歇后语”的研究大多是从听者的角度,对其幽默语义的识解进行某种“理想化模型”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Fauconnier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简称CBT),指出该理论对人类的认知活动都具有解释力,但该理论忽略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不同这一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图形与背景理论来弥补这一不足,在CBT传统四空间基础上加入F/G筛选焦点的空间,建立CBT+这一新模型。同时运用这一新的理论模型分析了语音联系型、语义联系型和拆词型这三类英式歇后语,讨论了其认知识解机制,分析不同焦点因矛盾的产生而凸显出来成为新的焦点,在整合中形成创新结构生成幽默。本研究表明:一,语言的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个单一的理论往往难以全面的解释这个庞大、多变灵活的心理活动体系;通过整合的新模型CBT+来研究“英式歇后语”的识解机制,有助于其它类似语言现象的分析;二,TS的识解机制关键在于隐藏在其支架(Pivot)下的基准(Base)可以在CBT+模式下,通过F/G空间成为新的焦点,从而生成创新结构形成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