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种子丸粒化包衣工艺参数优选与试验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ong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小粒种子进行丸粒化包衣加工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这种技术能够在不影响种子生物活性的基础上把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各种激素以及有效减少病虫害的药物均匀的包裹在种子的表面。对于那些外形不规则的小粒种子,经过在包衣锅内的复杂运动,可以将其加工为有利于机械化播种的大小均一且规则的丸粒化种子。这种丸粒化的种子在种植时节省了大量劳动力,降低了种植成本,并在农药的作用下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中国的藜麦种植面积大,总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是在对藜麦种子丸粒化包衣加工处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包衣强度较弱,包衣层易脱落,单籽率较低,种子粘连严重以及丸粒化包衣品质较差等系列问题,对此,本论文开展了藜麦种子丸粒化包衣工艺参数优选与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现有包衣技术的基础上,经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得出将振动加入包衣机的可行性,设计制造出将振动与旋转两种运动合二为一的藜麦种子丸粒化包衣试验装置,通过该装置对振动力场作用下藜麦种子丸粒化包衣做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寻找出小粒种子丸粒化包衣的各项参数的最佳组合,提高了种子的丸粒化合格率。2.采用不同包衣剂对藜麦种子进行包衣,通过对包衣效果的对比,确定出大豆粉和硅藻土按照3:7的比例调配出的包衣剂最适合藜麦种子。通过测试丸粒化种子的分解速度和种子的包衣强度,确定出最佳的包衣厚度是丸粒粒径在2~4 mm之间,通过单因素试验验证各个因素对种子丸化包衣效果的影响。3.开展了丸粒化包衣藜麦种子的正交试验研究,分析影响丸化强度合格率、单籽率、丸化率的主要参数,并对该参数进行优选,找出最有利于藜麦种子丸化包衣的振动频率、包衣锅的倾角、转速、振幅,振动方向等因素的最佳参数。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发现,对于强度合格率而言,当转速为48r/min,倾斜角为44°,振动频率为20HZ,振幅为0.5mm,垂直振动时,藜麦种子丸粒化包衣效果最佳;对于单籽率而言,当转速为48r/min,倾斜角为44°,振动频率为20HZ,振幅为1.5mm,垂直振动时,藜麦种子丸粒化包衣效果最佳;对于丸化率而言,当转速为48r/min,倾斜角为44°,振动频率为25HZ,振幅为1.5mm,水平振动时,藜麦种子丸化效果最佳。
其他文献
土壤水分是制约陕北黄土区陡坡林草植被建设的主要因素,降水是该区域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微地形对降水进行再分配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因此,本研究选择陕西省北部的吴起县为代
贮藏是保证农产品品质、质量安全和当期供给的重要条件。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人为地创造贮物贮藏所需要的最佳环境能够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马铃薯在贮藏期间的呼
近些年来,砌块已成为粘土砖的替代材料广泛的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低品位菱镁矿混凝土空心砌块既是一种新型的墙体材料,亦是一种多用途的新型建筑材料。尤其对于节约资源,保护
背景: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是我国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因素。中医药在提高肝癌防治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癌
垃圾填埋场衬垫防渗系统是抑制填埋场污染物释放的关键屏障,许多污染物质在扩散的作用下仍能穿透衬垫对周围的土壤-水环境造成污染。将具有一定吸附性能的污泥基活性炭(SAC)与
在机械加工中,为了从刀具和工件中带走热量,必须采用冷却处理。不正确的冷却方式可能会降低加工质量和刀具寿命。外冷是通常采用的冷却方式,然而,外冷的冷却液有时不能很好地接触到切削表面,从而达不到所需的冷却效果,在内孔铣削时这一问题尤其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切削液从刀具内孔喷出的内冷方式得到了研究应用,以提升冷却效果。作者所在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已开发出了一种内冷铣刀,本研究采用这种内冷铣刀开展了内冷铣削
镁合金的强韧性偏低限制了镁合金的工业化应用。近20年来,针对镁合金塑韧性的改善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通过合金化、织构优化、晶粒细化等手段使镁合金的静态力学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因为镁合金密排六方的晶体结构,晶间各向异性明显,镁合金的微观组织均匀性对晶间变形行为以及后续断裂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晶粒大小、晶粒分布梯度与镁合金变形行为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通过控制搅拌摩擦
高速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弃渣场是建设项目时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本研究在开展对广西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都安至巴马段)工程沿线的弃渣场调查的基础上,选取0%、30%、70%
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一般具有孔隙、洞穴以及裂缝等,但由于其成因比较复杂、非均质性强,对储层特征及类型进行准确地识别与判断比较困难,进而影响着后期开发技术对
近年来,社会持续发展离不开清洁能源的使用。寻找可替代的清洁能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太阳能作为一种重要清洁能量的来源,具有分布范围广泛,免费可再生,长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