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暖池区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afei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太平洋“暖池”在全球气候变迁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目前气候变迁机制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本论文首次对“暖池”区海底沉积物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分析了微生物多样性,对由微生物参与的物质能量循环特征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深海生物圈在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地位提供了参考资料。此外,本文还对采集自太平洋的深海沉积物和南极、北极区域的样品进行了低温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低温酶的筛选与性质分析。 通过构建沉积物中微生物16S rDNA克隆文库,采用PCR-RFLP分析、DNA-DNA杂交、16S rDNA序列测定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两太平洋“暖池”区和东太平洋“结核”区两个不同海区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得到了一些与“暖池”区环境特点紧密相关的新发现,新认识。不同海区深海沉积物中的细菌都以紫细菌(Proteobacteria)为主,属于γ-和α-紫细菌亚群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均最为丰富;而属于β-亚群的细菌很少。不同海区沉积物中紫细菌类群的差别在于δ-亚群和ε-亚群,这两个亚群的细菌大部分都和硫代谢相关。在“结核”区沉积物中没有检测到属于这两个亚群的细菌,而在“暖池”区沉积物中属于这两个亚群的细菌数量较多(最高可达29%),并且δ-亚群的细菌呈现随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除了紫细菌之外,CFB类群在“暖池”区沉积物中也是一类较重要的细菌,主要集中在表层沉积物;而在“结核”区没有检测到属于CFB类群的细菌,表明“暖池”区表层存在较多的有机物。古菌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沉积物中的古菌绝大多数属于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其中包含许多未知的古菌遗传信息。 在“暖池”区沉积物中发现了丰富的与硫及甲烷代谢相关的细菌,对这些细菌的种类组成及其在各层次沉积物中的分布、数量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海区沉积物中存在一条完整的硫和甲烷代谢循环途径,它们的代谢在物质能量代谢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16S rDNA克隆文库分析和DNA-DNA杂交的结果表明“结核”区沉积物中这两类细菌数目很少,说明“暖池”区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是对环境因素的一种响应,同时也可能是影响该海区深海及海洋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深海沉积物和极地环境样品进行了低温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得到了300多株嗜(耐)冷细菌,并对其进行了生长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细菌都能够在低温下(4℃~15℃)正常生长,而在中温范围内(25℃~30℃)的生长状况较差,仅有少数细菌能够在37℃缓慢生长。与深海沉积物相比,嗜冷菌在南极样品中所占的比例较大。采用16S rDNA序列比较的方法对部分低温菌株进行了分子分类与鉴定,结果表明所鉴定的菌株中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的细菌占较大比例。摘要 通过所分离出的嗜(耐)冷细菌的165 rDNA序列的比较分析,对嗜冷海洋细菌的特异165 rDNA序列进行了探索,并设计了一对引物。初步的分析表明,所设计的PCR引物能够较好地区分海洋性细菌和陆源性细菌,并且可以用于嗜冷海洋细菌的区分。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深海和极地细菌进行了产低温酶菌株的筛选,最终得到了16株具有低温蛋白酶或低温几丁质酶活性的菌株,对其中5株活力最高的低温酶产生菌进行了菌种的分子鉴定,并分析了温度对这五种低温酶的活力、产酶和热稳定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化石能源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能源形式,但是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让人们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氢气由于具备反应产物零污染、来源丰富等特点,一直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电解水制氢由于其方法简单,制氢纯度高,且无污染,被公认为是大规模工业制氢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提高电解水效率,催化剂发挥着
学位
目前,全球有4.2亿确诊糖尿病人,待确诊患者达2.1亿,糖尿病的有效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糖尿病患者呼出气体中的丙酮浓度(≥1.8 ppm)高于正常人群(<0.9 ppm),这可以作为糖尿病前期筛查的关键指标。血糖检测、气相色谱和质谱等是常见的糖尿病诊断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具有检测时间长、流程复杂、价格昂贵、灵敏度低以及设备体积大等缺点,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半导体氧化物气敏传感器具有体积小、价格低、灵
学位
学位
本文主要研究无穷维Banach空间上Lipschitz映射的可微性,证明了对每个从Hilbert空间H到Rn的Lipschitz映射f都存在H的稠Gδ-子集F,使得 ⅰ),在F上点点Fréchet可微;ⅱ)Fréchet微分映射df在F上连续;并且,ⅲ)F可选择为H上的某个Lipschitz凸函数的Fréchet可微点集,这结果不仅完全解决了关于Hilbert空间上Lipschitz映射Fréch
磷虾是一类大型的海洋浮游动物,数量大,分布广,是海洋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南大洋,是维系海洋初级生产者与更高营养阶的主要环节之一;同时,磷虾又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主要饵料,近年来,磷虾作为新兴的渔业资源正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全世界海洋中磷虾类近90种,中国近海磷虾类迄今已记录2科7属47种,其中以太平洋磷虾、长额磷虾、宽额假磷虾和中华假磷虾为主要优势种。它们的生态
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 Thompsen&Seott,1903)是厦门海区冬春季节的主要优势种,其生活史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的5~6月间,雌体会产出表面遍布长刺的滞育卵,以滞育形式度过不利其生长繁殖的夏秋季(7~11月)。本文通过对海区雌体现场产卵情况季节性和昼夜性变化的观察结合海区环境的季节变化,探讨其产卵变化的规律和生态意义;还初步研究了刚
本文研究传热不可逆性、传质不可逆性、工质内部不可逆性及热漏等不可逆因素对三源热力循环性能的影响,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和最优控制论等方法,导出相关热力循环的基本优化关系和一系列性能界限。所得新理论不仅使现代热力学理论获得进展,而且还开拓了有限时间热力学在化学循环工程,特别是化学泵循环工程中的新应用,为实际热力循环设备的优化设计或性能改善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所考虑的三源热力循环设备包括:吸收式制冷
石首鱼科(Sciaenidae)和带鱼科(Trichiuridae)鱼类是我国“四大渔业”的主要组成,许多种类如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1877)、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Linnaeus 1785)等为重要的海洋渔业捕捞对象。然而,持续多年的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的破坏,已经造成经济种类资源的严重衰竭,并出现种群结构简单化,个体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