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荧光多功能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胃癌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yc65792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论文围绕胃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结合分子影像技术手段,拟制备两种应用于胃癌靶向的核磁-荧光双模态成像指导化疗-光动力治疗、化疗光热治疗的多功能分子探针。方法1.制备Gd-DTPA和叶酸偶联的功能化BSA(GdDF-BSA)以及Gd-DTPA、叶酸和二氢卟吩e6(Ce6)偶联的功能化BSA(GdDBCF complex),并分别测量其T1弛豫效能。2.双乳化法制备嵌入油胺和封装多柔比星(DOX)的纳米空心结构,通过静电吸附将空心结构和GdDBCF complex组装成纳米胶囊。计算DOX和Ce6包封率、载药量和累积释放。通过TEM、DLS、Zeta电位表征纳米胶囊的形貌和电荷。3.通过共溶剂-超声均质法,将IR-780和顺铂封装进Gdd DF-BSA纳米笼形成蛋白基复合物,利用钆离子螯合作用,蛋白基复合物自组装成分子探针。计算IR-780和顺铂的包封率、载药量。测量蛋白基纳米探针的T1弛豫效能。4.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种分子探针对MGC-803细胞的光损伤、特异性靶向效果;测试两种分子探针的体外细胞摄取与内吞实验、细胞毒性实验。通过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仪、核磁共振仪追踪两种分子探针的肿瘤靶向性,并评估体内联合治疗效果。结果1.制备的纳米胶囊和空心结构的水合粒径分别为154.21 nm和131.78nm,结合FT-IR和UV-vis光谱结果表明,纳米胶囊由空心结构和GdDBCF complex组装而成。Zeta电位和累计释放结果显示纳米胶囊具有电荷切换的特性。2.TEM图显示蛋白基复合物通过钆离子螯合作用组装成50 nm左右的纳米颗粒,其T1弛豫率增加为26.391 s-1/mM,高于GdDF-BSA的15.233 s-1/mM,是Gd-DTPA的6.8倍。3.体外细胞实验表明纳米胶囊对MGC-803细胞具有特异性靶向及协同治疗的效果,同时还具有多时态响应性行为。4.磁共振和荧光成像结果显示,两种分子探针均表现出肿瘤的选择性聚集和滞留时间长的特点,联合治疗实验进一步显示,两种纳米探针的治疗效果均好于单一治疗方式。结论1.纳米胶囊具有电荷切换的特性并且表现出多时态响应性行为。2.蛋白基纳米探针T1弛豫效能得到明显的增强。3.两种分子探针都表现出对胃癌MGC-803细胞的特异性靶向和协同治疗效果并且都有核磁-荧光增强造影效果,能够有效的抑制肿瘤并实现肿瘤的消融。
其他文献
基于黏性边界和地震动斜入射时水平成层场地反应算法,发展了一种阶梯地形成层场地的斜入射地震动输入方法,即两个侧面人工边界处采用各自高度水平成层场地的自由场反应作为输
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是十九世纪英国艺术界的一朵奇葩,这位大师的足迹遍布建筑、室内、平面等几乎所有领域。本文重点介绍了麦金托什在家具设计方面的成就以及
<正>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他救"与"自救",显然后者更靠谱,因此,勤练内功,夯实基础永远都不过时。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十个年头,中国"入世"后显著的特点是,加速了中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8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用聚合
《新唐书》秉承《史记》的体例传统,以本纪、志、表、列传来记载丰富多彩的唐朝历史,通过对《新唐书》体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在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一直以来,在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的教学与解题训练中,比较注重解题技巧的指导和训练,结果效果不佳,成绩一般。究其原因,是好多学生根本没有读懂诗歌文本,就套公式般地解答,结
期刊
在1900年前后的英国,与新艺术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苏格兰的查尔斯&#183;伦尼&#183;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年)。麦金托什在早年学徒生涯中,认识了赫伯特&#1
第一部分激光响应型靶向相变分子探针的制备及性能检测目的制备一种激光响应型靶向相变分子探针(HER-DIR-SPIO-PLGA/PFP),检测其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质、体外液气相变及光热性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建筑界处于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及装饰艺术运动向现代主义运动发展的蜕变转换时期,以麦金托什为主的格拉斯哥流派在设计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针对当前教研效能低下的困境,本研究以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为突破口,从精准教研的内涵中把握了其需求个性化、过程数据化和决策循证化的关键特征,进而提出了基于学习分析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