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的人文主义理想在《金色笔记》协和主题中的表达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ss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她以开阔的创作视野,多变的写作技巧对时代经历和社会问题予以独创性的描摹,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其代表作《金色笔记》触及到种族、政治、两性关系等20世纪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为莱辛赢得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本论文主要借鉴新历史主义理论中的协和思想,并适当结合后殖民主义、西马理论与女性主义的相关分析对莱辛的人文主义观照以及在《金色笔记》中传述的人文理想予以研究。  论文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新历史主义的协和概念给予阐释,并结合小说的协和主题进行分类讨论。可以看出,莱辛从种族、阶级和两性关系三个方面都涉及协和思想,其情节结构上巧妙利用颠覆与抑制的制约关系,寻觅实现协和的种种可能性。小说描写了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生活经历,种族冲突、政治信仰危机与妇女解放的各种矛盾,使小说人物尤其是女主人公处于重重压力之下。其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群体一直在进行着冲破社会习俗桎梏的抗争,追寻平等正义自由的理想。然而,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阶级偏见与男性霸权的抑制无处不在。此外,黑人、无产阶级与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现实地位也使女主人公理想之途更加坎坷。  第二章对照分析了作者莱辛与女主人公安娜的思想特征,认为两者有很大的契合。本论文认为莱辛正是通过对人物安娜的成功塑造实现了自我塑型。莱辛的自我塑型是在双重力量影响下完成的:首先,她丰富的非洲经历、政治经历与情感经历为安娜的成功塑造提供了素材。其次,莱辛的塑型是其在与主流意识形态以及边缘力量的颠覆、抑制的矛盾冲突中逐步明晰而具象化的。她借助虚构的人物安娜对黑白冲突、劳资矛盾、性别战争等社会现象进行思考,用小说文本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寻。  第三章深入探讨莱辛人文主义理想在小说协和主题中的表达。莱辛在实现协和功能与自我塑型的过程中,对于殖民地的土著黑人、深受压迫的工人阶级与挣扎在婚姻和工作两难困境中的女性表现出关注和同情;与此同时莱辛始终对殖民主义、战争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持批判态度,体现出强烈社会责任感。莱辛在其它文本中也塑造了大量属于“他者”、边缘人的形象,始终关注种族、性别、阶级问题,并对文化平等、和谐共处理想社会怀有持久的热情,使人文主义理想成为贯穿其作品的主题。  总之,莱辛在这部小说中体现出强烈的主体认同感,借助“协和”主题实现了自我塑型,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作者与文本的研究现状看,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对莱辛及其作品关系的探讨具有积极的意义,对莱辛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拓展。
其他文献
语文是学生参与文化知识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基础学科,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其他知识的探究中,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
自改革开放以来,翻译界在我国对外宣传的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译语文化的差异及水平的不等,对外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有关对外
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做好一个"媒人",介绍学生主动与
《洛丽塔》是当代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自从1955年它出版以来,就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并且它一直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小说之
“双亮双看”,构建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平台;  “四献四促”。构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平台;  “五抓五推”,构建党企发展“双赢”平台。  在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夹江县紧紧围绕非公企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积极搭建“三大平台”,创造性地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增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针对非公企业党员不愿亮明身份、“口袋”党员多的实际情况,夹江县非公企业党组织在
在关于爱情的文学作品中,虽然方法多样,但母题是一样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也是如此,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如此多的隐喻赞扬爱情。多种隐喻的本体只有一个,一对多的关系,用拓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这一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具体很强的空间想象与理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简单的球面几何知识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李清照的词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李清照词的英译起步较早。但是,对李清照词的译本研究尚未形成气候。虽然国内一些学者用不同的理论对其英译版本做了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隐喻和转喻的工作机制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具体的概念理解抽象概念,从而完成概念化这一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