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地下水氦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演化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g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的河北平原,由于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水资源相对较为紧张。赋存于河北平原第四系第Ⅲ、Ⅳ含水组的深层地下水,分布面积约67000km2,是河北平原重要的淡水水源。但自70年代初地下水大规模开发以来,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环境受人为活动影响越来越显著,地下水环境日趋恶化。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保证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其首要问题在于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演化史。地下水年龄测定是了解地下水形成演化、恢复环境演化史的重要工作。而环境同位素测年又是公认的确定地下水年龄直接可靠的方法。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起,众多学者利用18O、D、3H、14C、13C、36Cl、37Cl、32Si等同位素对河北平原第四纪地下水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但是对于河北平原地下水的年龄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观点,即“河北平原最老的地下水年龄不超过25ka”和“河北平原最老的地下水年龄超过300ka”。 出现上述争论的结症在于公认的精确地下水测年方法—14C测年法存在测年限制(理论上限为30~40ka)。本论文即从上述争论入手,利用地下水中的惰性气体同位素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演化历史。 在本论文中作者的主要工作包括:(1)利用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数据,确定研究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及演化趋势; (2)利用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作18O-D关系线,并与全球降水线、当地降水线进行对比,以确定地下水的来源; (3)研究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建立合理的地下水流数学模型,选取适当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地下水深部氦通量模拟; (4)采用两种方法(深部通量模拟法与作图法)进行单独He组分的分离,并讨论了含水层中放射成因4He(4Heexc)及其组分(Hecis、Hec和Hem)的分布演化规律; (5)利用放射成因4He(4Heexc)计算了地下水的4He年龄,并与其他测年方法(14C法、36Cl法)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6)对惰性气体(氦除外)使用过剩空气非分馏(UA)模型和迭代法,获取地下水的补给温度; (7)结合地下水的4He年龄及补给温度,重建河北平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变。 通过以上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氦单独组分分离结果表明,对于河北平原地下水,4Heexc浓度随着地下水埋藏深度和补给距离的增大而增高。但是对于4Heexc中的不同来源组分4Hecis、4Hec和4Hem所占份额在地下水流动过程中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演化趋势:对于4Heeq来说,它所占的份额小于5%,并且随着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小;对于4Hecis来说,它所占的份额大多数超过80%,并且随着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增加不断增大;对于4Hec和4Hem,前者所占的份额大部分介于10~20%之间,而后者所占份额的一般较小(<2%),并且它们均随深度的增加大致是呈减小的趋势。 (2)在深部通量模拟过程中,得出研究区的深部4He通量值J0为9.8×10-6cm3STPcm-2a-1,该数值能够反映地球深部(地壳和地幔)对含水层He浓度的贡献量,并且它是一个区域性常数,对于地下水4He年龄的计算至关重要。 (3)根据地下水4He累积和迁移的对流弥散方程及其解析解,我们编制了地下水4He年龄计算程序,分别计算了河北平原第三、四含水组满城—沧州段地下水的4He年龄,得出地下水4He年龄随补给距离增加而增大的曲线。计算结果显示,河北平原第三、四含水组满城—沧州地下水的4He年龄分别介于0~53ka和0~235ka。 (4)我们把第三含水组满城—沧州段的地下水4He年龄与地下水14C校正年龄作了对比,结果显示二者相关性较好。这就证明,用4He作为示踪剂研究地下水年龄是可信的,它不会比14C年龄高出60倍以上。此外,沧州第四含水组地下水的4He年龄和36Cl年龄对比表明,尽管两者结果还有一定的偏差,但至少在同一数量级内。因此,在以后的地下水年龄研究中,为了获得接近真实的资料,应当同时使用包括4He测年在内的多种地下水测年方法。 (5)在国内首次用TD(UA)模型计算了河北平原第三含水组地下水的古温度。结合地下水的4He年龄、14C校正年龄可知末次冰期(LGM)期间河北平原气候变冷,在“上部冰阶”平均温度为5~7℃(1.2~3万年),“下部冰阶”平均温度为1~2℃(4~7.5万年);末次冰期以来(1.2万年至今)气候逐渐变暖,距今3000年以来温度约为14~16℃。
其他文献
园区能源互联网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不过园区能源互联网在构建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对园区能源互联网的综合能源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该论文研究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含N、P污水的净化以及盐泽螺旋藻(Spirulina subsalsa)对染料废水的脱色;同时还驯化、筛选出了高效N、P耐受菌和高效染料
本论文以外生菌根真菌——美味牛肝菌(Boletusedulis)、红绒盖牛肝(Xerocomuschrysenteron)为对象,研究不同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离体菌丝重金属积累与微环境变化,以及外生菌根真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的调研,全面介绍了车内空气污染的种类、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系统总结国内外对车内微环境的研究方式,分析了国外车内污染研究的进展及国内车内污染的研究
窄带隙的Ⅳ-Ⅵ族化合物半导体由于其良好的光电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中。其中SnS的直接带隙为1.3eV,对可见光有很好的吸收,理论光电转换效率高;PbS具有较窄的直接带隙0.41eV和较大的玻尔激子半径18nm,其量子点由于限域效应可拓宽光吸收范围,两者均可作为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敏化剂。本文以硫化铵为硫源,乙二醇甲醚和正丁醇为阳离子前驱体溶剂,以硝酸铅为铅源,以氯化亚锡为锡源,采用原位法
本课题对激光薄板拼焊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应变场有限元分析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构件为平板对接激光焊接问题,采用了基于ANSYS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平台,使用其提供的APDL
本文通过对猪场稳定塘废水进行混凝烧杯试验,得到了174组数据样本,选取温度、pH值、CODcr、总磷、浊度、无机絮凝剂投加量和有机絮凝剂投加量7个指标,建立了基于BP和RBF神经网络
本文以无机盐为出发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光学和电学性能较为优良的掺锑二氧化锡(ATO)薄膜和掺锡氧化铟(ITO)薄膜,进一步研究了热处理气氛、温度、时间、掺杂量对薄膜电学及光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感光Sol-Gel法、结合紫外光照技术实现了对ATO薄膜的微细加工。研究结果表明: (1)将SnCl_2·2H_2O溶入无水乙醇,80℃回流2小时左右,以SbCl_5为掺杂源进行掺杂,制得锑掺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