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布置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isi_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众所周知的地震多发国家,在近年来的历次大震灾,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中,建筑物使用功能丧失、经济活动中断等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往往难以估计。如今,损伤控制技术已被地震工程界广泛接受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成为实现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和提高建筑结构功能可恢复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损伤控制的思想提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菱形布置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有如下几个优点:(1)通过在单层单跨框架结构内将防屈曲支撑按菱形布置,相邻支撑轴力相互抵消,可巧妙地消除连接部位对混凝土构件的拉力作用;(2)通过将四个防屈曲支撑按菱形布置,使连接节点远离主体框架结构的受弯作用较大的部位,避免主次结构间不良的相互影响;(3)四个防屈曲支撑及其连接节点可形成“减震模块”,便于质量控制和现场施工组装,既可用于新建建筑,也可用于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针对本文提出的菱形布置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首先从构件层面对BRB的超强性能进行了研究。以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各类型屈曲约束支撑的试验数据为基础,给出了与屈曲约束支撑承载力超强相关的应变硬化系数和拉压不平衡系数上限值的计算公式。设计并完成了7组Q235钢芯材屈曲约束支撑轴心受力试验,分析了超强系数与峰值应变和累积塑性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加载速率对超强系数的影响。其次,对BRB和混凝土构件的连接方式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种节点连接方式,分别是针对新建建筑的栓钉连接方式和针对已有建筑的植筋连接方式以及植筋+结构胶连接方式。并结合节点板理想情况下的纯剪受力模式和实际中的压剪受力模式进行了3组共6个试验体的连接节点拟静力试验来研究本文提出的三种连接方式的性能。最后,进行了三个拟静力子结构模型试验来研究菱形布置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损伤机制和抗震性能。一个试验体为纯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对照组。其余两个试验体为菱形布置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中一个试验体节点连接方式采用栓钉连接方式,另一个试验体节点接方式采用植筋连接方式。
其他文献
结构振动控制是一种新型的抗震技术,其中以基础隔震技术的理论最为成熟。摩擦滑移隔震技术作为其中常见的一种,在远震场地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但是近断层地震明显的长周期速
随着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发展以及经济实力的提升,近几十年来,对于结构主体抗震性能的研究不断成熟和发展,主体结构的抗震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对于非结构构件的抗震研究及抗震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安全性水平要求,已经从地震发生后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发展到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和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要求的转变。本论文正是通过研
作为水下隧道的一种,沉管隧道以其独有的优越性,正在世界各大都市、沿海地区被广泛采用,用来联系城市交通。沉管隧道的显著特点是隧道完工后作用在地基上的附加荷载较轻,一般基底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目的是将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下的破坏状态控制在预期的目标范围内,减少经济损失、保证人员安全。因此,如何准确的估计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状态具有重要
钢管具有良好的截面特性,钢管结构因其承载性能高、造型美观、外型简洁、流畅、节点形式简单、施工简单、节省材料等诸多优越性在现代建筑尤其是大跨度建筑结构中应用广泛。
地震易损性分析可以预测出结构在未来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发生各等级破坏的概率;结构余震承载力估计则可以预测在主震后发生不同程度破坏的结构在余震中的表现;二者结合可以
本文以福州盆地为例,提出了一种城市地震动区划的新思路,并可推广应用于震后烈度快速评估。即从地下结构模型入手,充分考虑场地条件(地形地貌、覆盖土层厚度、土质等)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在各大城市中不断涌现。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地震国家,而且目前处于地震高发期,因而研究超高层建筑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具有重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和施工工艺的进步,跨度大、外观美的飘带型大跨屋盖结构越来越多。大跨屋盖结构有自重轻、自振频率低、模态密集等特点。结构风振响应计算具有多模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