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和氮磷分施对春小麦氮磷利用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d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生产过程中过量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利用间作种植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能够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氮磷利用率,对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氮、磷分施和间作种植对春小麦生长特性、氮磷利用和土壤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于2021年3月-7月在山西农业大学农作站进行大田试验,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分别设置4个氮肥处理:0 kg/hm~2(N0)、90 kg/hm~2(N1)、180 kg/hm~2(N2)、270 kg/hm~2(N3);5个磷肥处理:0 kg/hm~2(P0)、45 kg/hm~2(P1)、90 kg/hm~2(P2)、135 kg/hm~2(P3)、180 kg/hm~2(P4),2种种植方式:春小麦单作(DC)、春小麦和豌豆间作(JC),研究不同施肥量下单作和间作种植中春小麦生物量、产量、对氮磷的吸收及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1)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在播后85天达到最大值,土壤磷酸酶活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间作种植促进了土壤酶活性的提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间作各时期N2的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且均显著高于N0;间作65天N2的蛋白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N0;间作65天磷酸酶活性在N1达到大值,其余各时期在N2达最大值,且均显著高于N0;间作各时期N2的蔗糖酶活性均达最大值,且在45、65、105天时显著高于N0。随着施磷量的增加,间作45、85天N2的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N0;间作65天N2的蛋白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N0;间作65、85天N2的磷酸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N0;间作45、85、105天N2下蔗糖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N0;间作各时期N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N0。(2)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全氮含量不断降低,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主要受施氮水平的影响,施氮量越高土壤全氮含量越高,间作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单作。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碱解氮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间作种植促进了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提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间作各时期在N2或N3土壤碱解氮含量达到最大值,但N2、N3相比差异均不显著。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施磷量下,土壤速效磷含量均表现为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均在P4下达到最大值。(3)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小麦生物量不断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生物量呈现上升趋势,但各时期N2、N3相比差异均不显著;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春小麦生物量显著增加,但各时期P2、P3、P4相比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过量施肥并不能显著促进小麦生物量的增加,分别在N2、P2下最适宜。间作小麦生物量均高于单作,但差异均不显著。(4)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春小麦植株氮、磷素浓度均呈现下降趋势。相较单作,间作种植促进了春小麦植株氮素、磷素浓度的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素浓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间作N3达最大值;植株磷浓度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间作P4达到最大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间作种植促进了春小麦单株氮素积累量的提高,在间作N2、N3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N0,但N2、N3相比差异不显著。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植株磷素积累量也显著增加;同一施磷水平下,间作种植显著促进了春小麦单株磷素的积累量,在间作P2、P3、P4植株磷素积累量显著高于P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春小麦穗数、千粒重、产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N2水平效果最好;间作种植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春小麦穗数、千粒重、产量的提高,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间作施氮量为180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可作为生产实践中推荐的氮肥用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和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春小麦穗数、千粒重、产量的变化趋势与施氮时一致,在P2水平效果最好;间作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间作下施磷量为90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可作为生产实践中推荐的磷肥用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春小麦豌豆间作种植有利于作物生长,在氮肥180 kg/hm~2(N2),磷肥在90 kg/hm~2(P2)时效果最佳。
其他文献
太谷位于山西晋中地区,是晋商的发源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积累大幅度上升,太谷建造了大量精美璀璨的民居宅院。迄今,部分宅院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幸而,宅院中的门楼建筑大多保存完整。门楼作为一宅的主宰,集营造技艺和装饰艺术于一身,同时,太谷门楼亦是晋中地区门楼建筑的典型,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宅门”的研究较完善系统,然对晋中门楼,这一专类,研究甚少,且不深入。本文则对山西太谷
学位
随着“社区生活圈”建设的推动,社区作为基本治理单元广受重视,社区商业也随之进入大众视野。疫情防控常态化发展背景下,社区零售业也备受关注,成为保障民生的重要一环。目前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与社区商业相融合,社区新零售商业孕育而生,其商业空间也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的日常消费场景。研究社区新零售商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可以探讨新零售背景下社区商业空间的变化趋势,也可以引导社区商业空间的优化选
学位
小麦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干旱是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逆境,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和产量都有较大影响。高光谱技术能对地面作物冠层光谱信息进行快速、无损、准确的监测,可以直接了解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为实现干旱胁迫下冬小麦生长状况的高光谱综合监测,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程度干旱处理,分析冠层光谱对长势及抗旱生理特性的响应,利用高光谱对长势和抗旱生理特性进行监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
学位
滇中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中北部,涉及昆明、楚雄、玉溪、曲靖四个州市。地理位置上,滇中地处云南与四川、广西、贵州四省的相邻处,是我国内陆沟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节点;文化区位上,滇中立足滇文化,受到了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影响,具有多元交融的特征。在滇中高原湖泊、多山多坝的自然环境基底上,诞生了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彩的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同
学位
园林绿化树种的合理应用是建设高质量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基础。树种应用适宜性评价对树种合理选择和配置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树种生长发育状况外业调查实测与专家问卷调查相结合进行基础数据收集,具体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从生态适宜性、景观适宜性和栽培管护适用性三个方面构建园林绿化树种应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太原市现有不同程度栽培应用的340个园林绿化树种进行了多层次应用适宜性评价分级和分类。
学位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国不同地区对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广泛实践,多位学者对其问题、成因、演变机制,导控体系和实施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对乡村物质空间的建设,也从单纯的人居环境整治上升到对乡村风貌的整体提升。在长期城乡二元体制下,广州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成为阻碍广州城乡关系改善提升的重要问题。快速城市化进程对广州乡
学位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分别从北京市朝阳区辖区中学、高校、功能单位和社区抽取调查对象,共抽取2013名15~69岁居民开展素养监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 朝阳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9.42%;3方面健康素养水平中基本技能方面最高,为57.93%,健康生活方式与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探索全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校园空间的不断创新与探索。通过对近五年来国内优秀中小学设计典型案例的收集、比较和分析,围绕"校园空间的开放性设计策略"这一主题,探讨建筑师们如何在传统中小学功能布局形式之上,以不同的方式诠释和表达契合新时代需求的中小学校园空间。
会议
种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种子活力作为衡量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对玉米的产量形成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JNY6F、B73和PH4CV授粉后不同成熟度的种子和胚为研究对象,在种子和胚表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发芽试验分析不同成熟度种子活力的变化规律,寻找种子活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及种子的最适收获期。最后对不同成熟度新鲜胚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调控种子活力的关键基因。本试验为解析种子活力形成
学位
微藻是一类光合自养植物,具有繁殖速度快,光合效率高,培养周期短等特点,微藻规模化培养被认为是实现高效CO2固定和生物能源生产的理想途径之一。目前,微藻规模化培养方式主要有基于开放式跑道池和密闭的光生物反应器的液体悬浮培养。与这两种液体悬浮培养方式相比,新近建立的吸附式生物膜培养微藻能够获得更多的微藻生物质。然而,关于微藻生物膜培养模式下由于大水体减少对藻细胞生理及代谢造成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