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工况下高填方土石路堤填料剪切试验与稳定性分析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然形成的或者人工回填的高填方土石路堤随处可见,而高填方土石路堤在自然环境下或者人为影响容易下发生滑坡等灾害。因此本课题以北京-秦皇岛高速公路遵化至秦皇岛段为研究对象,现场取样,从剪切特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含石量与饱和度对土石填料性质的影响,并利用仿真计算软件探讨暴雨与极端暴雨两种工况下土石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室内大型直剪试验,将含石量、饱和度作为单一变量,对不同法向应力下土石填料的剪切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了含石量与饱和度对土石填料剪切破坏模式的影响,发现随着含石量的升高,表观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随着饱和度的提升,表观黏聚力降低,内摩擦角先降低后升高。借助非饱和渗流的相关理论知识,使用FISH语言对FLAC3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对渗透系数与渗流边界进行修正,利用Mohr-Coulomb强度理论完成非饱和渗流分析模块的开发,利用geometry命令对每个渗流时间步的入渗量进行更新,完成了降雨入渗模块的开发。基于工程设计图纸,使用3D造型软件Rhino与FLAC3D软件建立符合实际尺寸的高填方土石路堤三维计算模型,再将试验所得参数输入该模型,对暴雨与极端暴雨工况下高填方土石路堤边坡的稳定性展开分析。总结了降雨入渗深度、饱和区的发展与降雨时间的关系,得到了两种工况下土石填料边坡的破坏机理与破坏模式的规律。
其他文献
列车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进行制动时,车轮踏面和闸瓦会发生接触,并进行剧烈的滑动摩擦。车轮踏面和闸瓦表面均存在着微米量级的粗糙度,故在实际的列车制动过程中只有少量微凸体发生接触,真实接触面积远小于名义接触面积,这就使得少量微凸体承受较大的接触载荷,应力的集中使材料局部温度过高出现“闪温”点,进而导致车轮材料物理机械性能变差,车轮表面硬度和摩擦学性能降低,车轮踏面磨耗增加。从介观尺度对滑动摩擦过程中的接
前副车架作为承接簧载质量和连接悬架系统的重要承力部件,在随机交变振动载荷下易发生疲劳失效。前副车架固有频率较低,在一些高频随机路面,频谱范围接近前副车架低阶固有频率,因此需要考虑共振疲劳问题。而当前针前副车架的疲劳损伤分析多采用时域法,在解决动力响应问题特别是共振疲劳问题时并不适用。时域分析法基于线性叠加原理处理复杂多向载荷激励,不考虑载荷间相互作用对疲劳损伤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某SUV前副车架为研
与传统的铁路起重机相比,高铁救援起重机在作业时工作桥面空间狭窄,支腿展开方式受限。并且起重机在高架桥作业时,支腿受力情况与地面作业有差异,在工作中可能存在因为起重力矩过大而产生损坏桥梁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一种典型的八支腿高铁救援起重机进行建模,建立了载荷解算模型,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解算,又将计算方法进行拓展了应用,并进一步探讨了支腿刚度对载荷均布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一种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城轨出行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由于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环境中存在人员相对密集、空间相对封闭等特殊属性,该领域的公众安全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公众安全保障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常态化安检在全国普及。然而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客流环境下,安检在保障乘客安全的同时,也对乘客出行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安全”与“效率”形成对立关系,再加上目前的安检流程繁琐以及传统安检
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网络是震后伤员紧急救助与救援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需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由于城市路网覆盖整个城区,空间跨度大,因此地震输入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效应,这导致道路构筑物的地震输入强度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城市路网包括不同类型的道路构筑物。各构筑物易损性存在差异,地震破坏概率不同,且与地震动强度相关。有必要对地震动空间变化效应对城市路网整体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展开研究。本研究基于城市路网地震易损
随着列车速度、轴重的增加、服役环境的恶化,列车在制动过程中车轮踏面在短时间内急剧升温,车轮踏面与闸瓦摩擦产生的热量通过接触面传递到车轮和闸瓦内部,在车轮内部由于温度分布不均匀进而产生的一定的热应力,在轮轨间交变载荷综合作用下,使得车轮踏面热剥离损伤失效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另外,车轮踏面温度长期处于较高的状态,温度升高不仅导致车轮材料的属性发生改变,降低材料的硬度与强度,同时热应力也随之增加,在机械载
辙叉是改变列车运行轨道的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质量可直观反映轨道线路的优劣,改善其铸造性能对铁路运输能力的提升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高锰钢辙叉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整铸辙叉出现专用化集成化向小号辙叉发展的趋势。60年代初我国试制成功第一颗高锰钢整铸辙叉,随后的几十年在辙叉结构及制造工艺等方面全面突破,伴随着我国铁路提速战略的全面铺开短短2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万国机车”到标准动车组的跨越,同时
采用闸瓦制动的列车在紧急制动时,一方面,闸瓦与踏面剧烈摩擦,踏面磨耗较为严重,造成的踏面失圆会导致车体振动加剧,加速零部件的疲劳破坏;另一方面,制动时车体的动能在短时间内转变成热能,车轮踏面温度快速升高,但钢轨对踏面的冷却作用又使得踏面温度快速下降,温度的剧烈变化往往引起较大的热应力。在冷热交替中,车轮踏面表层的金属会发生相变,最终形成一层薄马氏体白层。含马氏体白层的车轮在服役时,因较高的轮轨接触
机车能否安全运行,这与机车轮(轴)重的均匀分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保证车安全、稳定的运行,GB/T14894-2005规定:动车轴重偏差不得超过±2%,动车轮重偏差不得超过±4%。近年来国内外也有很多研究者对轴(轮)重的载荷调整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称重技术,轮(轴)重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在分析了TSD046系列机车车厢基础上,提出了更符合生产要求的车厢称重算法,并且提出了新的
电力机车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对其车轴的加工装配要求也越来越高。车轴翻转机是最常应用在电力机车车轴装配上的自动化机械设备,定向加持机械臂安装在车轴翻转机的传送平台上,负责机车车轴的抓取并旋转,实现车轴与其他零部件的自动化装配。若机械臂重量太大,则会对升降设备以及传送设备有较高的性能要求,为了保证夹持机械臂在传送平台上的安全平稳运行,对定向夹持机械臂进行合理的轻量化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