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林克小说《朗读者》的人物塑造和历史重构初探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是第一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目前已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电影《朗读者》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国外平装本跃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二名。1不仅在国外,这部小说在中国大陆短短几年中出现了两个译本,其中第二个译本相当畅销。该作品在国内多以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被宣传、被接受,在2008年岁末同名电影全球上映后,译林出版社于2009年2月推出平装全译本,将该小说定义为“诠释令世界心碎的不能之爱”2的作品,其实这样的解读值得商榷。   本论文通过历史原型的引入和文本分析,揭示纳粹罪犯、叙事者、犹太受害者等人物形象的塑造策略,表现作品中的历史事实重构,证明文本高度人性化罪犯,将罪犯受害者化,模糊罪犯和受害者界限、淡化罪犯罪责,造成读者同情、认同罪犯的阅读倾向。   本论文将通过四部分展开论述:一、介绍《朗读者》的国内研究现状并阐明本论文选题意义。二、依次从罪犯汉娜、叙事者米歇尔、受害者和其他人物展开分析《朗读者》的人物塑造。通过文本分析,证明文本叙事中将罪犯高度人性化、罪犯受害者化的现象。三、从罪犯汉娜的文盲身份和文本对集中营“选人”和死亡行军的描写入手,着重揭示《朗读者》中的历史重构,证明这些历史重构相对化罪犯汉娜的罪责,造成读者同情、认同罪犯的阅读倾向。四、总结说明引入历史原型和相关历史事件作为参照用来解读《朗读者》的必要性以及《朗读者》的人物塑造和历史重构导致高度人性化罪犯,将罪犯受害者化,造成读者同情、认同罪犯的阅读倾向。
其他文献
期刊
如何做人、做事、做官?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也是每一名领导干部都会碰到也必须回答的问题。事有成败之别,官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在
一、服装品牌附加值在服装陈列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经营成功的前提,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品销售,是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塑造自己的品牌形
水彩画传入中国已经有百年历史,中国当代画家张洪亮的水彩画在继承传统水彩画特性的基础上,又融汇了西方绘画的用色和构图特点,使得水彩艺术表现出了画家真实的情感,本文从张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再次得到高位推动。对于“百年大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1954年成为国家首批6所重点大学之一,1984年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被
日本近代小说中描写了各种职业的知识分子。从明治初期官吏所代表的“使用型知识分子”到思想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再到精神独立的“高等游民”,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不同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