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世中期东亚环境变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的关系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ou1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新世中期3.6Ma前后是全球和东亚季风环境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被认为是青藏高原发生强烈构造运动的时期。一些学者认为高原隆升是导致东亚冬、夏季风发生变化的原因,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该时段季风变化可能与北极冰盖急剧增长有关。东亚季风系统在这一时段的重大转变,究竟是构造还是气候变化的产物,抑或是二者叠加产生的环境效应,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科学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准确重建东亚冬、夏季风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历史,通过与大气动力模式理论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获取东亚季风环境变化的可能机制。   我国北方新近纪风尘堆积对研究上述问题有独特优势。国内外学者基于东部黄土高原的红粘土记录,在东亚季风演化和内陆干旱化研究上已取得重要的进展。但由于红粘土记录的沉积学特征在上新世中期发生重大变化,加之季风替代指标存在多解性,从而导致对季风演化及其机制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分歧。近年来,我国西部黄土高原发现新的典型新近纪风尘堆积序列,为准确获取东亚季风环境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的新纪录。   本文通过对东部黄土高原西峰剖面和西部黄土高原董湾、西和剖面典型上新世风尘堆积序列的系统研究,利用粒度和SiO2/Al2O3、化学风化指数(CIW)和土壤微形态特征、粉尘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等有效气候环境替代性指标,重建了东亚冬、夏季风和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演化历史,结合大气动力模式对青藏高原不同隆升幅度对东亚季风环流影响的理论模拟结果,探讨了3.6Ma前后东亚季风环境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主要的结果和认识如下:   1.系统研究了上新世6-2.6Ma时段黄土高原典型风尘堆积的粉尘粒度和SiO2/Al2O3值、化学风化强度(CIW)和土壤微型态特征、粉尘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的变化序列;   2.通过对风尘堆积化学风化强度(CIW)和土壤微形态特征的研究表明,~3.6Ma以后黄土高原土壤成壤强度呈整体降低的趋势,揭示出该时期东亚夏季风强度有所减弱;   3.基于风尘序列粒度和SiO2/Al2O3值、粉尘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的研究表明,~3.6Ma之后粉尘颗粒明显变粗、沉积速率增大,揭示了该时段东亚冬季风加强和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   4.通过东亚冬、夏季风演化的地质记录与大气动力模式理论模拟结果的对比研究,提出上新世中期的东亚季风环流变化可能并非是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所导致,而是全球温度降低,尤其是北半球冰盖发展的结果。
其他文献
学位
社会批判性是现实主义美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和素养,这一点在西方现实主义美术传统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在我国,由于美术创作受主流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多以歌颂美化和客观
冈底斯带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的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北的位置,东西延伸2000多公里,南北宽约30-50公里。冈底斯带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打开、俯冲以及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
东营凹陷草桥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了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及沙一段等地层单元,其地层格架总体具有草13块南北两翼地层南厚北薄、西厚东薄的特征,从南向北、从西向东地层厚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学者通过卫星影像和航片发现青藏高原许多湖泊四周都有明显的古湖堤沉积,说明青藏高原过去某些时期的气候环境比较湿润,众多湖泊经历了高湖面。随后,中
不同古环境和沉积相区的生物群面貌和特征是研究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滇东地区的奥陶系代表了华南扬子区典型的近岸浅水沉积环境,其中的笔石动物群对了解近岸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品检测中心(以下简称:工业品中心)隶属于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要从事轻纺、机电、金属材料、橡胶、轮胎、进出口机动车等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
学位
水-岩相互作用是地球科学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多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室内反复实验和野外观察,积累了大量的水-岩体系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这为深入了解自然界水-岩作用现象
学位
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正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的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奉调回延安,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任军事队队长。 转眼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1943年秋,王树声在中央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