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之考察研究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bjk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的表现及其产生、禁止过程的分析,挖掘其得以形成的社会根源,揭示其对书法本身及对社会两方面产生的影响。全文约三万五千字,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具体考察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的种种表现。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对书法的偏重在童试中已经存在;在乡试与会试中,由于实行誊录制,誊录手的书法取代考生本人的书法在试卷评判中扮演重要角色;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对书法的偏重在会试后的复试、殿试、朝考,以及庶吉士散馆考试、翰林大考、考差等不对试卷进行誊录的考试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科举考试偏重书法,在乾隆中叶已有一定表现,在乾隆以后更形成风气,嗣后愈演愈烈,嘉、道以后,对文字点画小疵的挑剔也形成风气。 第二部分探讨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的原因。本文认为,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的形成,与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濒临灭亡之际政治腐败、内忧外患加剧、社会动荡,科举制度衰败没落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僵化的科举制度弊窦丛生,不再能够坚持公平、客观地选拔人才的宗旨,偏重书法就是其表现之一。 第三部分论述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所产生的影响。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对书法的偏重,对书法本身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即造成了小楷书法的繁荣,从而促进了书法的发展。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科举考试偏重书法却是危害不浅。它进一步恶化了本已存在的科举不能有效地选拔实用人才的弊病,同时又引导无数士子消磨大量时间于小楷之上,从而与八股文、试帖诗等一道成为戕害人才的工具,使得充满内忧外患的清代后期出现了人才消竭的局面。 第四部分考察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的风气被禁止的过程。正是由于其对社会的种种危害,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的风气遭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批评,最终在一片声讨中被清廷明令禁止。
其他文献
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改性碳纤维表面,开发了在连续碳纤维表面简单、高效、均匀地加载催化剂涂层的工艺。通过系统研究电化学改性强度对碳纤维表面物理与化学特性、催化剂颗
现有的网络计划技术主要是针对单层的网络计划,难以有效地指导大型制造项目的生产。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工序成千上万,给对应的网络图描述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故实际生产进度计划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募捐平台的兴起,个人求助的范围扩展到互不了解的社会公众,在高效率解决个人困境的同时也产生了诈捐、多平台重复募捐等诸多问题,这源于现行法律并未规
今天,所使用的“社区”一词的内涵已经日益向多样化发展。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组成的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
鄂尔多斯地区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处于东西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是我国重要的煤、石油、天然气聚集场所之一。受加里东和海西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等他生旋回因素和沉积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人口大国,客观上就决定了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尤其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来临之际,大力推进农业高技术的研究开发
通过α-Al2O3的比热测试,研究了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法(MDSC)测量比热(cp)与温度(T)、线性升温速率(β)、温度调制振幅(AT)和调制周期(p)的相关性,并对测试误差进行校正.实验结果表明:Cp随T提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疲劳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卒中后疲劳(PSF)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48例。A组采用神经促进技术进行康复训练,B
本项研究对利用酯化玉米淀粉,制造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粘剂(API)的配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二元酸与玉米淀粉在一定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形成半酯化玉米淀粉悬浮液。
本文分七章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进行了论述,在论述过程中,以我国法律规定为依据,同时介绍、分析国外的规定,并适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章:商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