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造山带变质岩成因:雅拉香波片麻岩和聂拉木混合岩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p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碰撞造山带记录了大陆碰撞、俯冲和折返等多阶段地质过程,其中地壳发生了明显的变形作用、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和岩浆作用,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大陆动力学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领域。汇聚大陆边缘的区域变质岩作为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可以记录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重要信息。喜马拉雅造山带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年轻的碰撞造山带,不仅记录了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相关的高压-超高压变质过程,还保存了碰撞后阶段的高温-超高温变质过程。因此,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研究碰撞造山带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机制以及检验各种造山带演化模型的天然实验室。本学位论文对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雅拉香波片麻岩穹窿的片麻岩和中部聂拉木地区的混合岩分别进行了系统的变质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东部雅拉香波片麻岩穹窿中的变质岩不仅在始新世阶段经历了高压巴罗型变质作用,而且在始新世-中新世阶段经历了三次降压变质过程。对中部聂拉木地区混合岩的研究识别出白云母脱水熔融和加水熔融两种不同的深熔变质作用,根据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和石榴石元素扩散模拟进一步限定了部分熔融发生的时限。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雅拉香波穹窿出露有正副片麻岩,本文对它们进行了岩相学观察、矿物主微量元素分析、相平衡模拟以及锆石U-Pb和独居石U-Th-Pb定年。结果发现,这些变质岩从始新世至中新世总共经历了三期降压变质过程,并且具有相似的顺时针P-T轨迹。第一次降压过程可能发生于早始新世的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向中始新世(44.8 Ma)的角闪岩相条件转变;第二次降压过程发生于41-30.3 Ma,变质压力从~11-12 kbar的高压降低至6-8 kbar的中压;第三次降压过程发生于37.8-17.8 Ma,变质压力从7-10 kbar降低至3.5-5.5 kbar。与之对应的地热梯度和变质相系从早始新世时期的阿尔卑斯式经中始新世时期的巴罗式向巴肯式转变。结合与后两次降压变质基本同期的岩浆作用事件,可以推断出雅拉香波片麻岩穹窿的形成可能与后两次降压过程有关。一是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结束之际的中始新世(44.8 Ma),此时的变质岩仍处于相对较深的下地壳层位,折返还未大规模开始。这次降压过程并没有发生显著的部分熔融作用,可能是以逆冲断层等构造活动的形式发生降压折返至下地壳层位。二是发生于37.8-17.8 Ma的降压过程,岩石于中新世折返至较浅的上地壳层位,该阶段的降压过程可能与穹窿状侵出过程同步,并最终造成藏南拆离系的活动和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的形成。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聂拉木地区出露有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对其中的混合岩进行了岩相学观察、矿物主微量元素分析、相平衡模拟以及传统温压计计算和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这些混合岩不仅记录了顺时针P-T轨迹,还广泛发育部分熔融结构。在>31 Ma时达到峰期压力阶段,温压条件为7.3-9.0 kbar和~700℃。随后,岩石于26-21 Ma经历降压加热过程至~725℃和6 kbar的峰期温度阶段,并发生部分熔融作用。部分熔融事件发生于26.4 Ma,并持续到18 Ma。根据相平衡计算的正演模拟,推断出这些混合岩经历了两种类型的部分熔融,即白云母加水熔融和脱水熔融反应。对比经历不同熔融类型的混合岩发现,加水熔融反应对斜长石的成分和钾长石的含量有显著影响,如造成斜长石更加富集An含量、相对缺乏钾长石。相反,脱水熔融反应中的斜长石相对贫An含量,并有大量钾长石的形成。以上研究结果为从混合岩角度判断熔融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结合变质P-T轨迹研究,可见发生加水熔融反应的混合岩相比脱水熔融反应处于较浅的层位。这种耦合的层状脱水-加水熔融关系对制约大陆碰撞带地壳深熔变质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地铁系统在我国各大城市得到了广泛建设。然而,地铁系统结构复杂、地下空间狭长且封闭、人员密度大,导致地铁火灾可能会发展成重大伤亡事故。目前,前人关于地铁火灾的研究大都是针对隧道火灾开展的。而在实际情况中,地铁列车可能因火灾事故导致动力系统故障而停靠在区间隧道内,乘客通过一侧开启的车门和纵向疏散平台向安全区疏散。此时,两端开口区间隧道同单侧多
俯冲带镁铁质-长英质岩浆岩通常记录了俯冲地壳物质的再循环和再造,是研究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和构造演化的重要载体。祁连造山带经历了早古生代柴达木地块-祁连地块-阿拉善地块的聚合,记录了从大洋俯冲到大陆碰撞的一系列过程,是研究俯冲带物质循环和壳幔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祁连地块出露大量不同岩性的早古生代弧岩浆岩,为识别不同性质俯冲地壳物质再造和再循环以及恢复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对象。本学位论文
在森林火灾和建筑火灾的可燃物中,生物质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生物质燃烧在火灾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要从本质上认识、预测和预防燃烧,就需要对其化学反应机理展开详细的研究。在火灾蔓延过程中,未燃区受到加热,生物质发生热解。之后,热解释放的可燃气体发生氧化,当OH自由基的浓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点火现象。生物质的热解和点火在燃烧过程中持续存在。生物质主要由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组分组成。综纤维素
火旋风是一种典型的森林和城市极端火行为。它是由浮力火羽流与周围旋转流场耦合作用诱发的旋转扩散火焰。与普通浮力火焰相比,火旋风具有更大的燃烧速率,火焰高度,火焰温度和流动速度。此外,火旋风会诱发远距离飞火,造成火灾的非连续性蔓延。因此,火旋风是大尺度火灾形成的重要机制,也是火蔓延加速的关键原因。深刻揭示火旋风的燃烧动力学机制与规律,能够为发展森林和城市火灾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热释放速率(火源强度)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二维材料家族种类众多、性质丰富,在未来微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与传统三维材料相比,除了维度效应带来的各种新奇物性,二维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便于多层异质堆叠,层间通过较弱的范德华相互作用连接而不形成强的化学键。这不仅有利于将具有不同性质的二维材料相互堆叠组合成具有新的性质的异质结,同时还可以对二维多层体系通过施加垂直于二维面的应力、电场,或者通过层间滑移等方式改变层间相
在互联网和智能物联网时代下,各行各业在数字化与信息化进程中产生了海量数据,基于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和算法也在高速迭代发展,数据和模型本身已经初具价值并逐渐成为知识产权。为保护数据共享交易场景下的数据和模型的知识产权,研究人员在诸多方面做出了努力,数据和模型标记工作就是其中重要的基础之一。数据和模型标记是将数据和模型进行技术上的“标记”以抵抗数据共享交易中的对知识产权有威胁的部分不合规行为(复制、
量子纠缠作为量子网络的核心资源,能够用来实现量子安全通信,分布式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得益于光子的高重构性和鲁棒性,其已被广泛应用于这些应用中。本文中,我们利用线性光学系统制备和操纵纠缠光子,对量子网络和量子传感的关键问题展开相关研究。第一章中,我们总览了当前量子网络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中,我们理论和实验研究了线性光学系统的几个关键方面,包括自发参量下转换过程中的相位匹配、对比度和收集效率
生物质能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其火灾安全问题也亟待解决。生物质作为典型的固体可燃材料,与其原料和成型燃料相关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危及社会安全的同时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生物质火灾的产生不仅与生物质的种类和形态有关,而且与其氧化热解和燃烧的特性及机理密切相关。对生物质氧化热解和燃烧行为和规律的研究,是预测生物质火灾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质燃烧引发火灾的机制,有利于生物质着火和燃烧模型的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国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国民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然而,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的生活、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对用户个性化筛选信息、平台精准投放信息带来了巨大挑战。个性化推荐系统作为大数据时代缓解“信息过载”问题的有效工具,已经成为了支撑互联网智能、部署实现高端高效智能经济的关键技术之一。个性化推荐的核心之一是发掘用户意
生物质燃料的碳中和与可再生属性,可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发挥积极作用。第二代含氧生物质燃料2-甲基四氢呋喃(2-MTHF)是一种环醚,近年来,其因清洁、持续和可再生等特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替代燃料。制备工艺取得的重大突破将推动其广泛应用。燃料在实际生产、使用及存储过程中,一般采用加压方式。如遇意外,极易发生高压泄漏等火灾事故。因此,开展2-MTHF在不同压力下预混燃烧特性及火焰抑制的研究,对其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