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博士论文采取的是一种跨学科的和比较的视角,从历史和理论的沟通和探讨中切入关于历史表现与审美的史学思想研究。本文尝试考察十九世纪欧洲关于历史表现的一种隐喻式理解,这种隐喻式理解是通过文化史编纂和风景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的。导论部分综述欧洲十九世纪文化史表现的一种隐喻性理解,即文化史与图画(具体来说是风景画)的切近相关性。由于诗歌隐喻的图画性成分,诗性语言的呈现具有一种完整性和在场性。通过回溯风景画和文化史各自在十九世纪的发展及其对传统限制的突破,本文提出风景画中浪漫主义抒情诗的情趣尤其适合在一种对图画-文本综合性关注中展开,而文化史则是这样的场所。在此,文中以布克哈特和罗斯金的著述为例,说明作为风景画之一种的海景画如何可被理解为十九世纪历史表现的隐喻:一种亲近的现象性体验,即新的历史意识的达成。具体地,布克哈特对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的感受和体察,被置于艺术和文化史传统中诗画关系的境遇内展开,并和现代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论风景画的兴起进行反观对照式文本细读。其对历史表现个人化和自我性的坚持,一定程度上就是其关于风景画和历史的观念之此刻在场性的感知。由此,风景画可以被恰当地视为文化史编纂的一种隐喻,但并不一定蕴含后现代主义的主张。而罗斯金对风景画、尤其是以特纳为核心的现代风景画的批评研究,则是更深入地考察风景画的历史观,从中我们可以探讨其史学思想可能对当下的延伸。在此,风景画、历史意识,历史表现的论题逐渐展开,风景画的“看”在罗斯金的人类理解体系中以其独特的智性沟通了历史编纂之诗性。这种对“看”的历史理解作为“批评”的文化史,其理论蕴含切近今日史学理论关于历史文本和图像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当代“图像转向”的先声。接下来,文章分析了当代史学理论家怀特和安克斯密特,尤其是安克斯密特关于图像和风景画的相关论点,在理论层面展开或者继续了布克哈特和罗斯金对历史学的绘画性思考。怀特的理论范型是文学文本,该文本性对艺术史家反思艺术史研究方法论方面有深刻影响,而安克斯密特则明确主张在历史研究中进行“图像的转向”。本文认为,史学编纂中有着内在的图像性因素,尤其作为艺术的绘画性,该绘画性应该得到学界更多关注。然而,对绘画性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某种确定的“图像转向”。在论述的最后,本文指出,对绘画性的关注可以恰当地用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的美学概念“如画的”加以展开,对此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并评价“如画的”作为一种思想和形式在文化史写作中,以及一般地,在历史表现中的运用。本文的结论是:“如画的”或许可以成为历史表现研究中一个值得开拓的论题,由此,我们可以对历史表现和美学,以及更深入的,历史表现的美学生发某种新的自觉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