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履行服务时,形成或多或少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三维度症状。17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c初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开始对职业倦怠现象进行研究。教师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也会产生职业倦怠。当教师无法成功驾驭工作给予的要求而倍感压力时,极易产生极端反应,即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教师在长时间压力下产生情感、立场和行为三方面的衰竭状态。随着学前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教师也成为高压工作人群之一,其职业倦怠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职业倦怠阻碍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继而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概括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显著相关,角色冲突与教师职业倦怠显著相关,但学者们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鲜有研究探讨社会支持、角色冲突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对三者关系的研究则更为少见。因此,本研究拟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讨社会支持、角色冲突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角色冲突在社会支持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中的中介作用。研究被试来自济南、莱芜、临沂、济宁市八所幼儿园的253名幼儿教师。使用赵丽君编制的《幼儿教师社会支持问卷》、Maslach编制的《角色冲突/角色模糊量表》、郭文斌编制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以及自编访谈内容测评社会支持、角色冲突、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采用SPSS20.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较高;(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年龄、教龄差异。36岁至45岁组和46岁及以上年龄组的职业倦怠感得分明显高于25岁及以下组和26岁至35岁组,其他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16年及以上教龄组、5年及以下教龄组、6年至10年教龄组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得分明显高于11年至15年教龄组幼儿教师;(3)物质性支持可以负向预测总体职业倦怠;尊重性支持可以正向预测个人职业成就感,负向预测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陪伴性支持可以正向预测总体职业倦怠;(4)角色冲突可以正向预测个人职业成就感,负向预测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以及工作热情衰减;(5)尊重性支持可以正向预测角色冲突;(6)角色冲突在物质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性支持、陪伴性支持与个人职业成就感间起全部中介作用;在情绪性支持和个人职业成就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在物质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与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之间起全部中介作用;在情绪性支持和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