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快速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引发了人地关系的巨大变革,伴随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剧烈演变,加剧了土地利用冲突产生和发展的频率并且使得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复杂多变。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意味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往过度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总量粗放型高速增长的形势已成为过去式,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重视人地关系的和谐、国土开发格局的优化以及“美丽中国”建设,这无疑会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土地产生深远的影响。现有的土地利用功能研究在功能分类体系上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多是针对较为单一的研究尺度,在多尺度的功能评价方法上较为薄弱。因此,对于土地利用,尤其是其多尺度功能变化及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是土地利用研究层次升级和研究内容深化的要求。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简称“三生”功能)的分类体系,可以有效衔接国土的“三生”空间规划和区域转型发展战略制定,是研究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地域综合效益的新视角。本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对“三生”功能概念内涵和特征的明晰,构建了行政单元尺度和格网尺度的“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集成行政单元和格网两种尺度实现多尺度的统一与整合,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江苏省2005-2015年“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及类型区特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从江苏省行政单元尺度“三生”功能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势来看,2005年和2015年“三生”功能都呈现由南到北梯度减少的形势;各市县“三生”功能的全局Moran指数都是正值,表明空间关联性是正相关关系,存在空间聚集现象,而非完全的随机性;在局域自相关Moran分析中,大部分市县分布在第一、三象限,表明“三生”功能呈现高-高和低-低的空间集聚。格网尺度生产功能提升明显,总体特征是从苏南地区到苏北地区呈现递减的趋势、市辖区范围内格网的值要大于周边区域;生活功能在人口空间分布上都是以市辖区位置的格网单元人口较多,与其经济发展程度相关,经济发达的地区可提供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就业机会较多;生态功能整体变化不大,变化相对明显的格网主要是:沿海的一些格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明显,与沿海滩涂的开发建设有关;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市辖区范围内格网生态功能值有所下降,生态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多尺度“三生”功能时空分布特征上,江苏省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在2005-2015年间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空间分异较为明显;生态功能在2005-2015年间有所下降,生态功能凸显的区域主要包括洪泽湖、成子湖所在的江淮湖荡丘陵地区、苏南丘陵地区(包含太湖)以及东部的海岸带。(2)将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类型区划分为轻度失调区、濒临失调区、初级协调区、中级协调区和良好协调区五种类型。从江苏省行政单元尺度耦合协调整体的结构上来看,苏北地区的“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类型区以濒临失调区为主要的类型区,从变化上来看,“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程度升级较快,由轻度失调到濒临失调以及濒临失调升到初级协调的市县个数较多;苏中地区中,2005年到2015年各个市县的“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类型区以轻度失调区转化为濒临失调区为主要的变化特点;苏南地区中,2005年和2015年的“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类型区都以初级协调区为主要类型;总体上而言,三大地区中,苏南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是最高的。(3)江苏省多尺度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类型区中轻度失调区在江苏省的占比最小,且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的部分区域;濒临失调区的占比在2005到2015年减幅最大,从41.71%减少至7.8%,苏北地区的市县“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提高是主要原因;初级协调区在2015年所占的比例达到最大,占比58.87%,其中苏北地区的市县占初级协调区总数的65.41%;中级协调区和良好协调区也有一定的增长,涨幅分别为5.15%和6.37%,且都以苏南地区的市县为主要分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