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b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2020年帕妥珠单抗被纳入中国医保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本研究旨在研究真实世界中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和常规化疗基础上联合帕妥珠单抗(双靶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是否进一步提高,并分析影响pCR的相关因素以及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5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接受新辅助靶向联合化疗的83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完整病例资料,其中,49例接受了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双靶组),34例接受了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单靶组)。采用Miller-Payne标准进行病理疗效评估,比较在不同pCR定义下两组pCR率的差异。参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同时按照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进行不良反应评价。统计学方法利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pCR率和毒副反应的差异,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后病理疗效评价:双靶组总有效率为93.9%,单靶组总有效率为88.2%。不管采用何种定义的pCR(tpCR:yp T0/is yp N0、GBGpCR:yp T0 yp N0、bpCR:yp T0/is),双靶组pCR率均高于单靶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27、P=0.026)。以tpCR为主要研究终点,双靶组为55.1%,单靶为32.4%。亚组分析:术前淋巴结阳性的双靶组tpCR为48.5%,单靶组为22.2%;术前淋巴结阴性的双靶组为68.8%,单靶组为43.8%。HR阳性的双靶组tpCR为41.7%,单靶组为15%;HR阴性的双靶组为68%,单靶组为57.1%。探索性亚组分析:(1)不管采用何种pCR定义,ER+患者中双靶组pCR率明显高于单靶组,且两组tpCR和bpC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27);而ER-患者的pCR率双靶组与单靶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含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双靶组tpCR率高于不含蒽环的tpCR率(76.9%vs 47.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含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单靶组tpCR率低于不含蒽环的tpCR率(6.2%vs 55.6%),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双靶组比较新辅助治疗周期对tpCR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单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4)双靶组不同化疗方案、原发肿瘤大小、新辅助阶段经历药物更换等因素对tpCR的影响,其结果均未观察到tpCR率存在统计学差异。2.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前临床疗效评价:总体有效率为96.4%,其中双靶组有效率为100%,单靶组有效率为91.2%。术前总人群的临床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c CR)率为44.6%,双靶组61.2%,单靶组20.6%,两组的c CR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HR表达状态是靶向治疗联合化疗tpCR率的独立影响因素。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观察发现双靶联合化疗的绝大多数不良反应均为1~2级,仅个别患者治疗后LVEF下降>10%,无3级以上心脏毒性事件。结论:1.与单靶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相比,双靶联合化疗在新辅助治疗中pCR率更高。2.双靶联合化疗和单靶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耐受性均良好,尤其是心脏毒性未见明显差别。3.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疗效与足够疗程的双靶治疗有直接关系,而不同化疗方案、原发肿瘤大小、是否去蒽环对tpCR无明显影响。4.HR表达状态是靶向治疗联合化疗tpCR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背景: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肿瘤细胞内的微卫星由于重复单位的插入或缺失而导致其长度发生变化。研究表明,MSI与肿瘤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胃癌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目的:研究微卫星状态与胃癌预后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对微卫星高度不稳定胃癌患者的疗效,再筛选免疫相关基因和免疫细胞,建立MSI胃癌免疫相
研究目的:肝细胞癌(HCC)术后的复发率高达70%以上,研究证实微血管侵犯(MVI)是HCC术后早期复发和整体生存期缩短的高危因素之一。术前预知HCC的MVI风险将有助于制定HCC患者术前和手术治疗方案,最大程度降低HCC术后复发风险。但由于MVI是HCC的一种微观侵袭转移,目前MVI只能通过术后病理确诊。现阶段尚无术前预测MVI的统一共识和指南,因此建立一个简易而相对准确的术前MVI预测方案是十
研究背景:新辅助治疗在乳腺癌综合管理中的应用愈加广泛。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与更好的预后密切相关。现有多项研究显示,免疫炎症指标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LMR)、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NMR),与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pCR可能相关,但目前的研究结果
研究背景:吸烟是膀胱癌最肯定并且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而诊断时不同的吸烟特征是否会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肿瘤特征产生影响尚无一致结论,诊断时不同吸烟特征以及诊断后戒烟对肿瘤复发的影响亦存在争议。研究目的:研究诊断时的吸烟特征与NMIBC患者肿瘤特征的相关性;探究诊断时吸烟特征对NMIBC肿瘤复发的影响;研究诊断时当前吸烟
目的本研究回顾分析187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及66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基线(即未行任何抗肿瘤治疗前)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比值(lymphocyte to C-reactive protein ratio,LCR)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
目的:分析9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肿瘤病理特征、NAC前血液学生化指标、分子标志物与胃癌NAC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从而探讨最佳预测指标指导临床精准化治疗。方法: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接受术前2~5周期NAC的9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归纳整理以上患者的临床人口学资料、肿瘤病理学特征、NAC前血液生化指标及病理标本中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以肿瘤退缩分级(TRG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癌(EC)患者发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相关危险因素,筛出独立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因子,构建预测模型,用于全面分期手术前预测发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风险,并进行危险分层,以期实现患者个体化评估和治疗。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住院并经术后病检证实为EC的患者,经筛选符合条件者共268例,收集上述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然后进行单、多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低剂量米那普仑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中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安全性;进一步观察低剂量米那普仑与推荐剂量米那普仑对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低剂量米那普仑联合舒肝解郁胶囊进行对比。以期为临床抑郁症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经济、更高效、更安全的用药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理卫生科住院治疗的中重度抑郁症患者127例,有2例患
目的:探究小剂量右美托咪定硬膜外给药对于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式,纳入年龄40~65岁、BMI18~30kg/m2、ASAⅠ~Ⅲ级,首次行腹腔镜下胃癌切除术的患者81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空白组(C组)为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组、静脉组(V组)为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静脉给药组、硬膜外组为(E组)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硬膜外给药组。所有患者
目的:观察舍曲林联合益生菌对首发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为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纳入2020.01-2020.12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理卫生科住院部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年龄在13-18岁之间,自我否认出现过情绪高涨史,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24)评分≥20分,且为首次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