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时。文章称这些企业之间结成了企业网络。企业网络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在多领域兴起,这些领域又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畴,因此,当前的企业网络研究显得有些混乱。在这些各不相同的研究范式中,笔者思考的是,企业网络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定位以及应该从什么角度解释企业网络的效率? 企业网络理论本质上是对企业间广泛存在的合作行为的研究。在经济学发展的历程中,对于企业间合作的研究曾经是一个理论上的盲点。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划时代的一本著作。在该著作发表之后,主流经济学的主要发展脉络是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研究资源配置。在这一范式内,文章很难找到一个适当的工具处理企业间的合作。主要原因在于资源配置的研究框架,忽略了生产问题。在该理论中,生产是由看不见的手自发控制,因此不需要理论解释。企业网络恰恰表现为企业间在生产上的合作。在当代社会,由于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的巨大变迁,企业间的合作得以盛行,并以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各种形式表现。这些组织形式的出现,对以价格机制为基础的竞争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需要充实新的理论来研究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微观行为以及产业组织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间生产上的合作。对于微观行为的分析,是当前刚刚兴起的"合作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当合作成为企业间的长期、稳定关系时,文章认为这些合作关系所联系的参与合作的企业带有了整体组织的特征,因此,将之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来研究。这是企业网络在经济学中的定义和定位。 文章认为,企业网络的出现是市场自发进行的效率选择的结果。对于企业网络的效率,各个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的角度,指出了企业网络在交易治理机制上的特殊性,并从关系型契约的角度,将企业网络的效率归结为企业网络中的最优治理机制设计。管理学详细总结了企业网络的各种具体形态,如特许经营、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他们将企业网络的效率理解为各种资源优势的联合。新兴的经济社会学则将企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研究的重点在于企业间的关系。该领域的研究并不区分企业网络的效率优势来自于生产还是交易,而是将之模糊地归结为企业间关系中所存在的"社会资本"上。文章认为,这些对于企业网络效率的研究都不够充分。交易成本经济经济学仅仅将企业网络的出现视为节约交易成本的结果,忽略了企业网络在生产上的优势,同样无法从生产视角考察企业网络存在的原因;管理学多注重对于现象的分析和归纳,忽略现象背后的演绎和推理;经济社会学在解释企业网络的效率同样手足无措,因此制造了一个名词--"社会资本"--来模糊地涵盖研究的困境。对于企业网络,笔者认为应该从生产和交易的双重视角看待企业网络的效率。 从生产的视角考察企业网络的效率,可以有两个视角,即从马歇尔开始研究的规模经济理论以及杨格、杨小凯等人的分工理论。其中,马歇尔认为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鉴于分工理论与企业网络发展的实际状况相吻合以及马歇尔理论中所存在模糊性,文章最终选择从分工的角度探讨企业网络的效率。文章将分工区分为企业内分工和企业间分工,并将企业网络的出现视为企业间分工深化的过程中,人们自发进行制度选择的结果。 企业间分工的增加意味着生产链条在企业间迂回程度的增加,同时意味着交易的增加。由此,交易成本成为制约分工从而制约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小凯对这一问题有过很好的阐述,他认为,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与增加交易所引起的交易费用的增多之间,存在两难选择。因此,均衡的分工水平由交易效率决定,交易效率的提高可以推动分工的发展。Gary S.Becker&Kevin Murphy与杨小凯的思想相近,他们设计了一个包括分工、知识与协调成本在内的生产函数,并认为分工的发展和协调成本的降低都可以带来古典经济学所谓的报酬递增。文章接受这些思想,在分工和交易的一个综合框架内探讨企业网络的效率。文章认为,资产专用性的淡化、交易频率的增加以及企业网络中不确定性的降低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从而促使了分工在企业网络内的发展。 研究企业网络的效率在我国有两重意义。其一,当前,网络化的生产模式在我国已经大量出现。文章需要从理论上去把握这种生产组织的特点。其次,文章分工和交易的双重视角解读企业网络的效率,其意义还在于借此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市场经济的效率。这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理论争鸣中,我国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理论界对于市场经济中的效率的理解,更多是与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对照,从价格机制和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企业网络作为一种产业现象在国内的出现和盛行,提醒文章还应该从生产组织方式的角度看待市场经济的效率。视角的改变对于文章当前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发展政策、企业的项目选择等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文章将考察企业间合作行为在经济学中的迷失。之后,文章从理论中走出来,探究现实中存在的大量的企业间合作行为。在对比了理论和现实的差距之后,文章通过探讨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网络的定义,研究企业网络在经济学中的定位。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文章将总结现有企业网络理论的研究渊源和现有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并总结我国企业网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企业网络研究的一个合理框架。不过,虽然,尽管探讨了企业网络的研究框架,但本文并不打算根据这个框架展开讨论,而是仅仅围绕企业网络的效率展开论文。 本文的第三部分,文章将详细考察交易视角的企业网络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研究中的不足。交易成本经济学是企业网络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在对交易分布的探讨中,很多学者发现了交易中存在的合作成份,并将企业间的长期合作作为一种产业组织而定义。在这些最初灵感的背后,文章试图探讨借助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企业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文章的结论是,受其研究方法的局限,借助于交易成本理论,文章无法拓展出一个详细的企业网络的研究框架。 在本文的第四部分,文章将探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在企业网络理论中的应用,尤其是计量方法。另外,文章还将探讨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在解释企业网络上的模糊性。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和社会资本理论为文章提供了一些经典且涵义丰富的计量成果。文章将解读这些计量成果。应用这些方法方法对我国的企业网络做一些计量研究,将会使本文更为完整,遗憾的是笔者无法获得应有的数据,因此只能选择放弃。笔者还将分析社会资本理论在概念上的模糊性,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在第五部分,文章将从分工的角度,试图对企业网络的效率做一个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网络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出现和盛行,只是人们追求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 在文章的最后,文章将拓展企业网络研究的一些思想,探讨我国对市场经济理解上的一些误区。文章的观点是,应该走出仅仅关注资源配置的思维,从分工和产业组织的角度看待市场的动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