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碲化镓晶体的可控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ot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电探测器是当前光电子产业核心元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光信号转换为可测量的电信号,在通讯转换、环境监测、视频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半导体制造技术需求的提高,光电子器件趋向微型化、集成化、柔性化的发展态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由于受限于其物理性能和制造成本,基于传统半导体材料(例如硅基材料和III-V半导体)的摩尔定律即将失效。这时,新型的二维材料因具有原子级厚度、柔性和量子效应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而极大地吸引科学家们的目光,并引起广泛探索。在已报道的二维材料家族中,碲化镓作为稀有的p型半导体中的一员,具有无厚度依赖的直接带隙(1.65 e V)及较长载流子寿命(2.03μs),因而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光、电子二维半导体材料。因此,开发二维碲化镓的可控制备,研究其光电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实现了二维碲化镓的晶相选择性制备,并且对二维碲化镓的基本光电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二维碲化镓在光电探测器件中的应用和性能提升策略。创新点如下:1、针对二维碲化镓纳米片难以可控合成的问题,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的沉积温度,利用物理气相沉积法在云母表面实现了单斜和六方晶相二维碲化镓的可控制备。六方晶相碲化镓在热力学上为亚稳定相,通过飞秒激光对六方晶相碲化镓纳米片进行选区辐照,在室温下实现二维碲化镓的六方-单斜晶相的可控转化。2、针对二维碲化镓纳米片光吸收不足的问题,利用金纳米颗粒阵列的波长选择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效应,设计了金纳米颗粒阵列与二维碲化镓纳米片的垂直复合结构,实现了二维碲化镓纳米片光吸收性能的显著提升(5倍),进而有效提高了二维碲化镓纳米片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度和探测度等关键性能指标。3、针对金属-二维碲化镓纳米片接触界面质量较差的问题,利用电极转移技术,在二维碲化镓纳米片表面直接贴合预先设计、制备的金属电极形成范德瓦尔斯接触。这种免物理蒸镀电极的构筑器件策略,可以避免传统器件构筑工艺中金属物理蒸镀过程导致的二维材料结构损毁,因而能够实现对器件的金属-半导体接触界面势垒、载流子迁移率以及光电响应性能的提升。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是哌嗪类的衍生药物,它通过抑制线粒体β氧化过程中3-酮酰基辅酶A硫酯酶(3-ketoacyl Co A thiolase,3-KAT)活性,对缺血性心脏病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以往研究报道TMZ对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也具有保护作用,然而缺乏其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中
近年来,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使新能源发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众多的新能源中,风能由于储能丰富、对环境友好、可再生等优点极具发展潜力。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由有刷双馈电机和电力电子变流器构成的有刷双馈发电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电刷和滑环易磨损,维护成本高。而无刷双馈电机采用了特殊的绕组结构,省去了电刷和滑环,可进一步提升可靠性。因此,以无刷双馈电机为核心构建的无刷双馈发电系统在海上、偏远地区等环境恶劣
量子隧穿是量子力学里最基本的过程之一,它在众多科学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扫描隧穿显微镜、隧道结、隧道场效应晶体管、隧穿二极管等。激光诱导的原子分子隧穿电离是强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之一,它是阿秒科学中许多超快过程的第一步。因此,原子分子强场隧穿电离动态过程的精确探测对理解强场超快现象,以及开拓这些现象的应用至关重要。近些年,阿秒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研究原子分子强场隧穿电离动态过程提供了
铝合金具有比强度、比刚度高、导电和导热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轻量化结构材料。传统方法成形高性能铝合金复杂构件时面临形状与性能协同优化难的问题。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为高性能铝合金复杂构件的一体化成形提供了新途径。但是,SLM成形传统牌号高强铝合金面临裂纹、孔隙和高残余应力等问题,使传统牌号高强铝合金SLM成形存在较大的困难。为此,本文以传统牌
研究背景和目的:骨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转移的第二常见部位,骨转移会导致肝癌病人极差的预后。肝细胞癌骨转移病灶通常表现为溶骨性病变,破骨细胞的活化成熟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H19在人类癌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H19在肝癌骨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研究
目前,全球变暖危机日益加剧,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面临着巨大的CO2减排压力。基于此,国家明确提出了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着力发展新型高效的碳减排技术、构建低碳经济。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能够有效固定工业源尾气内的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实现“净”零目标的关键一环。其中,基于Li4SiO4吸附剂的高温CO2捕集技术更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背景。但目前其实际应
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在智能电网、网络化系统辨识、信号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引入模型稀疏性来平衡模型的拟合能力和泛化能力,并基于贝叶斯学习理论来推断模型参数。一方面,传统的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每次迭代中需计算矩阵的逆而具有O(n~3)的计算复杂度,导致难以处理数据维度高且样本量大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具有非凸目标函数,传统的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导致模型质量依赖于算法的初始值。本文针
随着多媒体应用和立体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3D视频正变得越来越流行。新一代多视点纹理加深度(MVD)的3D视频表示格式也成为了主流。为了高效地压缩MVD格式的3D视频,在最新一代高效视频编码标准HEVC基础上,制定了3D-HEVC标准。由于引入了多个不同视角所拍摄的多路视点和深度图,在3D-HEVC标准中开发了许多新的视点间预测技术和深度图编码工具。这些新的技术和工具极大提升了多视点视频的编码效率,
通过梳理淡水环境中微塑料分布现状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分析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丰度、类型、粒径、颜色、形状及毒性影响因素,并综述了微塑料对淡水环境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微塑料在淡水水体中的分布受人为活动、水文特征、季节及微塑料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较多、水动力条件差及降水较多的水体中微塑料污染严重,不同密度的微塑料在环境介质中赋存存在差异;微塑料毒性与其浓度、粒径、类型密切
为了在施工前检核斜拉桥设计图纸,提高桥梁施工监控过程中的数据处理效率,利用BIM技术对复杂桥梁结构进行精细化建模,并基于施工监测BIM模型+winform应用程序创建可视化施工监测系统。结果表明:通过碰撞检查找出了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窝工返工;基于全桥BIM模型创建可视化施工监测模型,提高了桥梁施工监控过程的信息化与可视化水平,可为桥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