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反理智主义--赖尔会知理论的发展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inet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知”(Knowledge-How)与“所知”(Knowledge-That)①看似是两种不同的知识种类。会知是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也通常被认为是主体做某事时所运用的知识;所知是关于某事态的命题性知识。命题是主体判断事物时有真有假的认识内容,而命题性知识是主体对相关命题理性思考后所相信的真命题。自古希腊以来,知识被认作“真实的信念加逻格斯”,由此来反映灵魂中理性部分的认识内容。这种看法导致人们将会知归为所知的一种,也被称为“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理智主义将会知还原为所知,并不仅限于所输出的命题知识或真理规则,更在于认识主体对命题的理性加工过程。对命题的理性思考是会知的关键。理智主义不仅在认识论中根深蒂固,还深深影响了心灵哲学中的相关研究,尤以笛卡尔主义为代表,笛卡尔主义也进一步巩固了理智主义的地位。
  然而,赖尔(Gilbert Ryle)通过反对笛卡尔学说的内部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理智主义的合理性,正式提出了反理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的立场。赖尔认为,理智主义将智力与理智混为一谈导致了会知被迫从属于所知。但是,有智力与有知识是不同的。会知对应智力范畴内的知识类型,而所知对应理智范畴内的知识类型,两者不应被混淆。如果会知可被所知还原,那每一次会知的启动都需前一个体现智力的命题思考活动,导致该活动陷入无穷的命题思考中,理智主义面临无穷倒退的窘境。因此,会知应该是一种独立的知识种类。赖尔认为会知是一种体现智力、活动与倾向的关于能力的知识,主要表现为运用命题知识的能力,并将之输出为一种现实化的倾向,不等同于命题知识本身。主体会知某事不直接因为那些真理和规则,而是得益于调节、实现这些规则的能力。赖尔独到的见解首次引起诸多学者对会知问题的重视,也受到了理智主义一派的强烈反驳。
  当前所讨论的理智主义是以斯坦利(Jason Stanley)和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对赖尔的反驳为范本的。他们认为赖尔的无穷倒退论证(Regress Argument)中存在两个基本的预设:如果某人作出某种行动,那么他运用了这种行动的会知知识;如果某人运用了关于某行动的所知,那么他就在思考与之相关的命题性知识。这两个预设再加理智主义的前提就可造成无穷倒退的困境。然而,前者只能在有意图的行动中成立,后者只能在无意图的行动中成立,两者无法同时成立。因此,无穷倒退论证失败。此外,会知与能力并不是充分必要的关系,比如琴师断臂后仍然知道如何弹琴,但却失去了弹琴的能力。斯坦利和威廉姆森还利用语言分析的手段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会知还原为所知的方案,使传统理智主义的观点焕然一新。他们认为会知与所知仅存在表面的句法上差异,但两者实为相同的知识种类;主体可以在“实践的呈现模式”(the practical mode of presentation)下掌握一些关于行动方式的命题,从而获得相应的会知。斯坦利和威廉姆森利用先进的语言学工具,为众多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开启了新视角。
  笔者认为,斯坦利和威廉姆森的新理智主义观点存在许多问题,其所总结的关于无穷倒退论证的两个预设是对赖尔的极大误解。在预设一中,赖尔认为作出某动作并不意味具有相应的会知知识,评判会知知识的关键也不是意图,而是智力等综合因素。在预设二上,赖尔的构证逻辑是如果有人在思考命题,那么他就拥有了相应的所知,这与斯坦利与威廉姆森的总结是完全相反的。其次,他们对“会知即能力”的解读反映出他们对能力较浅的认识。斯坦利和威廉姆森利用“琴师断臂”等案例来反驳能力是会知的必要条件,但是,断臂的琴师不具备将之输出的现实化倾向,并不具备如此行动的能力。此外,斯坦利和威廉姆森并没有交代清楚什么是“实践的呈现模式”,也没有交代清楚“如何做某事”、相关的方式命题与该模式之间的关系。根据克特(John Koethe)的说法,实践的呈现模式是对行为的例示(instantiate),但是如何例示又将再次陷入无穷倒退的困境中。斯坦利和威廉姆森的本意是通过实践的呈现模式来解决会知还原的问题,但是该概念的建立又包含了会知,因此这种论证最终是无效的。
  笔者在会知问题上站在了赖尔一边。然而,赖尔理论中却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即会知从何而来?赖尔认为实践是会知的始因,但是并没有详细地展开描述。笔者认为澄清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如果会知的建立来源于命题性知识,那么会知的独立性会被再次取缔。笔者通过分析会知和所知的本质属性,发现会知的默会性、个体特殊性与所知的言述性、普遍性是背道而驰的。会知的这些属性只能在实践的作用下被容纳。主体也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建立起与行动相关的能力,并相之成功输出为一种现实化的倾向。因此,会知不仅是一种体现智力、活动和倾向的能力,更是一种实践能力。实践不仅是会知的来源,还是会知塑造的必经之路。笔者将“实践”因素加入能力的内涵中,来补充发展赖尔的反理智主义学说。
其他文献
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肺炎病例的起源被确认为是一种新型乙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或SARSCo V-2或2019-ncov)。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疫情为大流行。迄今为止,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强制封锁和严格的社会隔离措施,以阻止病毒的传播。由于疫情传播速度不确定,中国政府积极疏通武汉交通,控制疫情进一步传播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由于果树常年受到全球气候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加之果树在生长周期中的易感染性,病害的传播速度正在爆发式增长,危及农业生产安全。因此,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果农及时准确地识别果树病害,对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很多研究结合了图像处理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并且实现了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仍有一些不足:农作物叶部图像识别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采用去背景、分割图像、提取颜色、纹理、形状特征的策略,但是
学位
重大工程指的是保障和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公共服务系统,具有投资规模大、利益相关者复杂、建设工期长、影响力大且持久、风险性高等特点,通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过去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促进了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但对社会责任问题的重视程度仍有欠缺。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众的环保理念和维权意识正在不断提升,对重大工程履行社会责任的诉求也越来越多。在“一带一路”战略逐步推进和“十四五”规划陆续开启的
山东灵岩寺存留碑刻数量众多,佛教史领域的研究对此关注并不多。本文建立在对碑刻实物拍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早年拓片的影像资料,对灵岩寺的碑刻内容作了整理与研究。由一手材料出发,完整而详实地研究了灵岩寺的历史,并将其分为以下阶段:  一、晋唐灵岩寺的兴起与发展。山东佛教的开拓以前秦皇始元年(351)僧朗入泰山、居金舆谷为开端。僧朗建造的朗公寺在隋代时更名神通寺。
学位
儒家思想体系是孔子及其后继者在围绕核心观念的阐释与论辩中形成的,“耻”观念并没有受到现代中国哲学研究者的青睐,中国哲学研究者对儒家“耻”观念的研究力度还不够,加强对此观念的哲学研究是必要的。研究题材与研究方法相得益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研究成效,笔者认为从观念史视域研究儒家“耻”观念是最合适的致思进路。本课题采纳的研究视域是观念史的进路,观念是人类思想与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历史的文化沉积物,笔者
学位
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在中国哲学这条大河之中,宋明理学总可算作湍急壮丽之一处。然而明清以降,理学的命运却往往因政治、社会等因素而颠簸不定,一度遭到彻底否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理学重又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点、热点,但近几十年来的研究多集中于朱熹、王阳明等“大人物”,掀起了“朱子热”“阳明热”等研究热潮。当然,从思想的成熟性、深刻性而言,“大人物”自有其研究价值,但任何一种哲学形态的出现
学位
王夫之与刘宗周作为晚明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在理学史上占据独特的地位。由于二人思想内容的特殊时代背景,对二人心性论体系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与总结不仅有利于廓清二人自身的精神气质与思想方向,也有助于对整个六百年理学思潮进行总结与整合。  通过总结与比较二者思想体系的结构特征,可以看出,王夫之在心性论领域表面上遵循了注经传统,严格锤炼旧有的解释思路与概念中蕴含的张力,但实际上在思想内核处颇有脱离传统之处,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