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活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pengs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系统查阅古今相关文献,挖掘“风药’’活血理论和临床运用,为“风药活血”假说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2.通过“风药”对大鼠肝纤维化逆转实验研究,探索“风药活血”机理,为“风药活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古今著名本草著作和名家著作中“风药”活血化瘀相关记载和运用“风药”治疗临床各科“血瘀”相关病证的文献,综合现代医家对“风药”活血理论认识,总结“风药”的特性,挖掘“风药活血”的理论。2.实验研究法:选用SD大鼠,设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下瘀血汤组、“风药”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四组大鼠均皮下注射50%的CCl4油剂(1ml/100g),制造HF(肝纤维化)模型。造模8周模型检测成功后,造模的同时,对各组大鼠进行药物灌胃治疗,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实验12周后,各组大鼠股静脉取血后,处死各组动物,检测并统计分析各组大鼠血清中"HPC-Ⅲ(Ⅲ型前胶原)、ColⅣ-C(Ⅳ型胶原)、FN(纤维粘连蛋白)、HA(透明角质酸)”浓度;剖取新鲜肝脏组织HE染色后观察比较各组大鼠光镜下“肝脏组织病理改变”;醋酸铀及枸橼酸铅双重染色后,观察比较透射电镜下各组大鼠“肝细胞细胞器、细胞核的变化”。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古代文献研究显示,历代医家认为大多数风药有“破宿血”、“破癥瘕”、“下瘀血”、“活血”等作用,并创造了大量以“风药”活血作用治疗血瘀证的方剂应用于临床。现代文献研究显示,现代医家通过理论、实验以及临床应用对“风药”活血的认识逐步深入完善,已逐渐上升到理论层面。2.实验研究结果:“风药”组、下瘀血汤组、秋水仙碱组大鼠肝脏纤维组织增生、脂肪变性和肝细胞水肿和肝细胞内染色质聚集、线粒体肿胀、脂滴堆积等较模型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清中HPC-Ⅲ、ColⅣ-C、FN浓度均有降低,且“风药”组抗HF大鼠肝脏纤维组织增生、脂肪变性和肝细胞水肿和肝细胞内染色质聚集、线粒体肿胀、脂滴堆积较下瘀血汤组、秋水仙碱组效果明显,“风药”组降低HF大鼠血清中HPC-Ⅲ浓度优于秋水仙碱组和下瘀血汤组。结论:1.“风药”活血作用,古今文献均有记载,临床应用风药治疗血瘀病证,亦较为广泛。2.“风药”防风、白芷、羌活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纤维组织增生、脂肪变性和肝细胞水肿和肝细胞内染色质聚集、线粒体肿胀、脂滴堆积,降低大鼠血清中HPC-Ⅲ、ColⅣ-C、FN浓度,尤其善于降低HPC-Ⅲ浓度,这和“风药”活血作用密切相关。3.“风药”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可能与“风药”“辛、散、窜、行、动”的特性有关。“风药”能祛除血瘀证形成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宣散瘀血,治疗由瘀血产生的相关病证,可能与“风药”发散祛邪、开郁畅气、辛温通阳、燥湿化痰、活血化瘀、升阳助补等功效有关。
其他文献
古筝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它的优雅气质和文化特征使其在现代仍受人们欢迎.古筝的音色是演奏者表达自身情感的重要工具,加强教学中音色的训练有助于学生
精神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和社会问题,诊断缺乏量化的指标和依据。探测脑功能是研究精神疾病的有效途径。将弱磁阵列等电磁刺激作为引起脑功能状态变化的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技术对强迫症患者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药物加系统脱敏治疗基础上,一组加生物反馈治疗,一组加模拟生物反馈治疗,治疗3个月,
唐代道教发展地如火如荼,其关于梦的概念和学说臻于成熟,关于存思的方法和内容也渐趋丰满。存思既是一个促成吉梦的过程,也是一个攘除恶梦的方式。存思与梦的互动主要有恶梦-
钙离子信号调节着细胞的收缩、分泌、活动、转录、分化、凋亡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功能。而细胞中多种多样的钙泵和细胞膜上不同性质的钙离子通道则正是钙离子信号产生的基础。
目的:观察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肝郁型黄体功能不全(LPD)的临床疗效。主要观察患者基础体温(BBT)、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排卵前优势卵泡大小、月经来潮前子宫内膜厚度及中医症
一人公司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债权人的法律保护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对如何完善一人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阐述五点对策建议。
人们对《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盼望已久,其原因不言自明。《刑事诉讼法》的作用远不止在追诉一个人的刑事责任时发生功效,在保障人权方面,其作用尤为重要,这种重要性也许仅次于
石油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能源之一,一直是国际经济市场上关注的焦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石油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其他能源无法比拟的角色。而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的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黄帝内经》散见各篇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对人体各方面影响的内容进行整理与研究,并结合后世医家对此的阐述与发挥,从而构建出《黄帝内经》独特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