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资产证券化在美国产生以来,它便凭借新颖而又合理的设计在短短三十多年获得了飞跃式发展。其中的抵押贷款支撑证券市场在美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国债的第二大证券市场。资产证券化带给金融市场的变化是巨大的。在增强银行资产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资产证券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对于银行来说,在什么样的财务状况下进行资产证券化,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究竟是为了增强资产流动性还是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还是其他的原因;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状况、盈利能力和资产结构等财务特征与是否进行资产证券化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或者这些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证券化资产的数量,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着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用以描述银行各个财务特征的变动对证券化资产数量的影响。首先我们对资产证券化行为与银行财务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假设,并加以说明;通过对前面的假设进行秩和检验,我们发现两类银行在流动性风险、贷款组合质量、融资成本、盈利能力、资产结构、资本充足率和运营效率方面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然后我们建立了证券化资产数量的变动与各个财务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最后经过对模型的检验,发现流动性风险和资产结构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证券化资产的数量,利用资产证券化提高资产流动性成为银行选择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
本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这一部分介绍了资产证券化自产生以来的发展情况,并着重介绍了近两年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然后从银行和监管者的角度阐述了本论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文章综述。这一部分对本文引用的主要相关文献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文的写作角度和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
第三部分,资产证券化的简介。这一部分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原理,然后对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主要是模型建立前的准备工作。第四部分对银行的财务特征与资产证券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假设,对数据选取进行了说明。第五部分通过非参数检验和相关性检验,剔除了不符合要求的变量。
第六部分是建立模型,将保留下来的银行财务特征作为自变量,将证券化资产数量的变动作为因变量建立模型,并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
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并说明几点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